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國際生專題]國際生與國際學院--外籍生處境篇

 
林博謙、陳蘋



本文中學生會外務部長陳冠儒、福利部韓在善、學術部王亦民已卸任


政治系二年級泰國學位生王同學表示,來台以前自己已放掉很多學校課業,專注在中文學習,也為了考取理想科系而參加中檢,然而進入臺大後的她仍然在學習上感到語言方面的不足;此外,無論在系上必修課,抑或選修歷史課……等,諸多專有名詞也使其費力費時以釐清相關名詞之轉換。眾多語言上的困難讓她一再認為,即使自己已經用盡了所有時間讀書,卻依舊無法收得顯著的進步。再者,她反應,在來台前曾上網查詢關於臺大入學的資料,但臺大網站多顯示舊資訊,例如王同學為2016入學,網站上卻僅給予2013年之資訊。而進入臺大後,許多離開母國前未被通知要攜帶的資料,卻在到了新生書院檢查時得知缺少資料,使其在註冊過程和學期初期花費許多時間周旋於繁複的行政手續。她在瀕臨退學之時,只好請哥哥幫忙飛回泰國,來回在一星期內驗證。另一位泰籍生也面臨一樣的狀況,則是請媽媽再回高中要了一張畢業證書寄來台灣。從入學對國際生考量便未臻完善的種種行政措施,似乎顯示校方並未審視國際生事務的流程的規劃......

國際生 的學習困境和可能性

外籍生在學習方面最重大的問題在於語言,所以不同於本地生必須在升學考試中考取高分,「語言」才是外籍生進臺大最重要的門檻。外籍學位生至臺大就讀前須通過中文能力檢定測驗,性質似於台灣之全民英檢,目的為確保外籍生來臺大後能有一定的語文能力應付生活和學習。然而,經驗顯示此項中檢測驗並無法有效保證外籍生在臺大的學習狀態,至多只能保障其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上有一定的應對能力(詳見本刊外籍生中英文能力與英語授課篇)。

根據政治系官助教的觀察,外籍生最常面臨的問題是選課,但在國際事務處提供選課Q&A之後情況大為改善。本地生在選課上習慣會到ppt上面找每個課程的評價,還有sweety course的平台方便查詢,而不擅長中文的國際學生不知道怎麼使用這些資源,除了少數學生有同國學長姐可以分享在臺大上課的經驗,否則他們只能從課程網的大綱瀏覽每堂課的介紹,沒有別的管道可以確認哪些課程的教授、授課方式、考試、評分等比較適合自己。

除此之外,國際學生還會遇到程度不等的生活困難(詳見本刊行政組織篇)。根據我們整理多方訪談,有幾類學生面臨的適應問題顯然比較小,例如中國人、碩博士生和學長姐數屆來過臺大的交換生。中國人因為語言、文化相對接近,所以修課數普遍多之外,和同學與系上活動參與也多,在吃喝玩樂方面更不落人後;碩博士生因為年紀較長,所以在來臺大之前的準備較充分,不論是語言或是生活自理能力都相當充足,並不需要太多協助;以交換生來說,如果有學長姐可以分享經驗,較不會無所適從。若細分交換生來源,院、系級交換生受到的照顧又比校級交換生更多,因為院系較清楚實際運作情況,簽約時較不會有紕漏。

不過,在想像臺大校內的外籍生時,也不必然要加之以「弱勢」的形象。單單以政治系而言,就曾有韓、法、美、海地等國家的多位學生拿過書卷獎,其中來自南韓的孫碧娜在名列前茅之外,還上了「超級星光大道」節目引起關注。也曾有東南亞學生自己找到教育部的某個計畫參加,到中南部短期寄宿家庭寄宿並讓在地人帶著到處玩,這樣的機會連系辦都是前所未聞,該學生卻可以自己爭取。對很多交換生而言,來台灣的主要目的正是為了「玩」,校園並不是生活的重心。而他們對台灣的熟悉也相當快,法律系提供的參訪活動要辦在上學期,正是因為交換生很快就會自己跑到各地去玩,不再需要引導。我們採訪到的德國交換生Matthias Fischer甚至來到臺大兩個月內,就成功挑戰騎單車穿越中央山脈。台灣居於「亞洲之心」的地理優勢,也讓很多外籍生選擇在週末或放假的時候,離開台灣到東南亞或東亞鄰國觀光。

官方的協助

國際事務處在交換生來台前,會配給兩位本地生為一位交換生的接待志工,負責的項目大致為校內事務(如:選課系統操作)、生活事務(如:校園附近飲食)的問答等,確保交換生在各方面有一定自理能力。在各院系中,則由院系辦公室處理院系級國際交流和交換生事務。國際事務處本身人力不足,事務處理權能有限,如果和他校簽訂的合約有任何內容上的不妥和問題,也要一年才能換一次約。

現有制度下,各交換生若面臨問題,主要諮詢對象為系辦與國際接待志工,但系辦負擔的國際事務量原已不小,校方又無法確保國際接待志工能給予交換生適切的解決方案,只能提供一張「協助事項清單」消極確認國際接待志工確實履行義務。因此,國際長張淑英計畫讓每位交換生皆如本地生分配到導師,不僅可以使交換生有專責協助對象,也可以減少各系辦國際事務人員在日常事務上的工作量。


然而,外籍生導師制目前沒有經費來源,更無法確認臺大老師們是否有意願用英文協助學生,因此實際推行仍有相當的困難。本刊記者認為,本地生對導師制的依賴本來就小,只把導師視為一年請吃兩次導生聚的飯票者大有人在,此外,教授大多忙碌而不會主動去關心同學,同學更缺乏找老師協助的習慣。如為心理上的問題,因為多數老師不具諮商背景,所以也無從協助。本地生和導師的關係就已如此薄弱,如何能期待導師制在外籍生身上就能發揮效用?

學生自治組織的介入與觀察

在臺大校內,除了專責國際生事務的行政機關外,尚有不同層級的學生自治組織在關心外籍生,如各系系學會。法律系系學會學術部便透露:許多本地生本已不易理解法律教科書中之詞彙,何況國際生?語言障礙導致學習上的困難,一向是許多系所致力解決的問題,在主修科目多為中文且充斥專有名詞的系所中,尤為嚴重。然而,於此情形,系上基於普遍學生英文程度偏弱、缺少有加開英文授課意願之教師……等因素,甚少規劃明定之英文課。針對這樣的問題,法律系和政治系系學會致力於追蹤僑、外生之課業狀況,並發放高中公民科課本,使國際生得以了解本地生於高中階段已先接觸之專有名詞;政治系福利部也在粉絲專頁上補充釋字文,幫助國際生在相關資訊方面的補充,盡量弭平在語言、先備知識上之差距。

校內致力於處理國際生事務之學生自治組織,除了各系系學會以外,臺大學生會也在106學年度重新設立了外務部,其業務主要分為兩項:保障校內國際生與轉學生的權益,以及促進國際生和本地生的文化媒合。就保障學權而言,外務部提出信件轉譯的服務,主動以英文告知外籍生如颱風等重要注意事項,改善以往多為中文信函寄送,使外籍生無法第一時間接收相關資訊的弱勢狀況。其次,外務部打算推出課程輔導扎根計畫,針對在語言方面較弱而無法趕上課程進度的外籍生,提供學長姐課程輔導協助。同時,外務部必須積極擔任外籍生與學校對應處室的橋樑,以解決一些結構性、制度性問題。港澳生、僑生和外籍學位生因為入學時程可能錯過各系的迎新,失去融入系上的重要機會。入學後,可能也不知道有加簽大地遊戲的存在。在社團參與方面,特別時段的夜間中文課又可能和社團活動撞期。住宿方面,港澳生過去曾因為學校的失誤而未能選擇住宿區域,以致必須撿本地生挑剩的住宿空區。

前部長陳冠儒表示,校內目前無論是現有抑或新訂之政策、計畫負責人,往往將自己專責之事務完成後便停手,但攸關外籍生是否被通知等權益性問題,卻未曾正視。他認為,這正是外務部設立的主因,期望能主動提供現有問題之解決方法,並利用網路社群如臉書社團等方式掌握外籍生之現況,以及期末發放回饋問卷、設立檢討會議……等方式了解施政效能,便於及時因應其所面臨之困難。就文化媒合而言,外務部計畫舉辦野台演講、有故事的旅程計畫:個人行動圖書館、深夜食堂2.0等活動,促進國際生和本地生之文化交流,形式力求扁平、強調互動而不希望流於普通的演講。[1]

然而,各系在學習內容和模式上本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法律系、政治系之外籍生主要問題在於專有名詞的認識;但理工科教科書多為外文書,其主要問題應在於學科程度是否與國際生母校該科程度銜接順利,於此,外務部未能掌握臺大所有系所之生態。再者,基於個人資料保護之考量,國際事務處無法對外提供詳細國際生名單和資訊,致使外務部在編列國際生名單、創立社團、彙整意見……等均有相當的困難。除此之外,外務部規劃的各項文化媒合活動,目前多處於計畫階段,但校園中長期存在的交流隔閡,例如同國籍的學生傾向自成一群、本地生普遍不熱衷於此類文化交流活動、交換生多利用假日出外遊玩……等固有的外部因素,卻難以撼動。因此,即便文化媒合活動相較以往更強調雙向交流、於設計上也更符合「雙方互動」而非「單方輸出」的性質,是否能打破既往的風氣,仍舊值得討論。


根本上來說,要有效處理各外籍生的學權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從各群體自己的學生會開始著手,例如港澳學生會、僑生學生會等等。但是這樣的外籍生組織在運作也遇到各式困境,例如有些群體(如交換生)因為流動性大故無法成立這樣的組織,而有些既存的組織又會抱怨學校單位,如國際事務處,不提供必要的學生資訊,導致事務的推廣和處理上有難度。

國際生與台灣學生的日常互動

至於臺大校園內國際生與本地生的互動現況,雖視個人情形而程度有別,但普遍而言,兩者的接觸和交流程度相當低落,根據意識報的調查,潛在因素可能為以下幾點。首先,交換生多於周休二日外出旅遊,因此許多社團的假日活動與校內的大型活動,交換生難以共同參與。其次,校內活動資訊常因無英文版本而未能有效傳遞給國際生,如法律系系學會學術部表示,因為長期缺乏系內活動的英文資訊,處於被忽略的狀態,僑生易組成群體、自成一格,交換生也多因缺乏英文資訊,致其收到臺大發出之中文郵件便傾向直接略過。

法律系學術部曾希望邀請國際學生參與系烤,把英文邀請寄給外籍生,結果成效卻不佳。十八個人報名,僅四人到場,而且都是華語圈內的學生或是日本人。前學術部長王亦民認為,文化為相當關鍵的因素,國際學生或許認為台灣學生的活動太過靜態,不過,跑夜店等國際學生常參與的活動,在台灣本地生中又不算普遍。綜合來說,我們從各個訪談中發現交換生其實是相當特別的群體,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台灣國內外的旅行與玩樂,而不一定重視和本地生相處或進行學習。

對於國際生多自成群體的現象,政治系系辦官凌蕙助教則表示,此情形有助於國際生融入台灣生活,如先前曾有來自索羅門群島的外籍學生,以自己的中文能力和對外籍生問題的瞭解,幫助來自巴拉圭的同學順利適應台灣,甚至助其中文能力在四年間大幅提升。她說,這樣的現象,雖然並非國際生與本地生的交流,卻能在國際生的互動中,幫助彼此適應異鄉環境,未嘗不好。副教務長認為,在教學的場合若能增加外籍生數量和英語授課,可以促進本外生的交流,試想若一班裏頭有半數都是外國人,那本地生就很難在分組的時候只找台籍學生一組,也比較不會擔心外籍生的加入會連累成績。

訪問Fischer時,他猜測本外生在居住上的隔離會是交流程度低落的主因。根據國際事務處網頁有關住宿資訊的部分,外籍學位生視同本地生,所以他們可以住在一般的宿舍內如男一、女二等宿舍。國青宿舍限交換生,水源BOT大多房型供所有類型的國際學生居住,但也有只供交換生/訪問生住的單人溫馨套房。事實上,根據〈106學年度新生暨轉學生申請宿舍注意事項〉,新生和轉學生在入學階段可以線上選擇要加入「運動休閒區」、「整潔模範區」、「國際互動區」等六區,其中國際互動區便提供本外生互動的機會。但初入臺大的學生因為不熟悉環境,不太可能直接選擇國際互動區和外籍生同住。進入臺大後,學生住宿服務組似乎又未提供其他機會讓住宿生改加入國際互動區。國際長相當贊同本地生和外籍生共住的概念,並提出過去在西班牙求學時體驗的書院制,表示在生活中實現國際交流成效非凡。然而,實施本外生混住會不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困難甚至糾紛?本地住宿生的接受度如何?若要採取書院制,現存一般宿舍所採之集中式管理和有限的每人平均空間皆遠遠落後書院制所需之硬體措施。除非臺大能提供全新設計的硬體設備和新的宿舍管理方式,否則採行書院制可能性甚低。

社團是臺大學生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對相當重視玩樂的交換生而言更是重要的臺大體驗,但目前的社團環境對國際學生是否友善?學生會外務部在社團聯展中希望從名字著手,在攤位板子上提供社團的英文名,但本報發現後來似乎並沒有具體實踐。前外務部長陳冠儒認為外籍生對書法、詠春拳等具傳統東方色彩的社團較有興趣,但是社團的人英文能力不一定好,所以從一些以英文溝通為主的社團如集思等開始協調納入外籍生,仍屬比較實際、妥當的作法。本報採訪了來自德國的交換生Valentine Held,他提到,當初他原有申請加入登山社,但似乎因登山社並無接受外籍生入社的打算,因而作罷。而後,他加入了潛水社和演講協會。較特別的是,在潛水社,Held不僅學習到潛水的技巧和理論,經驗了難得的東海岸潛水體驗,也得到了潛水證照。

關於台灣、臺大校園以及宿舍周遭的設施、環境,Held認為,便利商店對於外籍生而言是個極其重要的存在。首先,當外籍生初至台灣、人生地不熟悉時,便利商店提供了方便而多樣的食物選擇,此外,因開架式陳列商品的型態,也讓外籍生在選取和購買餐點時較不需花費太多精力與店員交涉。再者,因許多外籍生喜歡去夜店,因此便利商店也就成了他們相約去夜店前的集合點。Held也提到,臺大和宿舍周圍有許多餐廳,起初,因對於當地不熟悉,難免因為不了解菜單上的中文而無法自由決定餐點;但久而久之,當他確定各餐廳有無英文菜單以及其食物風格後,這些為數眾多的餐廳讓他在三餐上有了不少選擇。

最後,外籍學位生畢業後的出路如何?學校有無提供協助?歸根究底,這些外籍學位生來臺大的目的為何呢?政治系官助教坦承目前對外籍生出路的掌握比較鬆散,大多仰賴行政人員和學生的個人聯絡,各系學會也沒有什麼頭緒,只是個案式得知一些學長姐的方向。以政治系而言,不少學生歸國後便擔任該國與台灣之間的窗口;以出路特殊的法律系而言,據聞有蒙古外籍學位生的父親是蒙古大法官,也有日本學生表示畢業後會再出國「走走」。不只出路不明,外籍學位生來臺大的就讀動機也存在異質性,有些是有台裔背景被家人要求來讀,有些是認為臺大的學歷有價值,有些則是為了學中文......。總之,對於國際學生的流動,未來還需更多追蹤、觀察和紀錄。

=======================
參考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2018,〈住宿資訊〉,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網頁,http://www.oia.ntu.edu.tw/ch/study-at-ntu/why-study-at-ntu/accommodation,        2018/10/14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住宿服務組,2018,〈106學年度新生暨轉學生申請宿舍注意事項〉,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住宿服務組網頁,https://goo.gl/ZW7gB1,2018/1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