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昱安
今年1月正式動工的人文大樓,近期入學的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止於學長姐口耳相傳的一棟不存
在的大樓;對在學已久的學生而言,可能是討論校園空間時總是朗朗上口的記憶中的大樓。
事實上,校園規劃流程,共有五階段,分別是發想、校內規劃與審查、校外送審、發包施工、落成等
階段。其中,人文大樓的發想階段最早是從1994年於文學院院務會議提出之未來空間規畫方案開始,
期間因為經費問題延宕,[1]直到2006年6月19日,台大校友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時任李嗣涔校
長勸募下捐助5億4千萬元協助母校興建人文大樓,才進入第二階段。[2]
在校內規劃與審查階段,根據《國立台灣大學校園重大工程之規劃設計與審議流程》,整個建案的審
議流程如下所述:籌建會整合、協調使用單位內部意見→相關單位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校園規劃小
組委員會(以下簡稱校規小組)審查→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以下簡稱校發會)審查。除了上述正式
會議以外,其間還可能會有許多非正式往來包括各工作會議、私下的會談與協商等。[3]套用在人文大
樓一案,實際的審議流程如下:人文大樓籌建會→校規小組→校發會。[4]
了解抽象的審議流程順序後,本文將具體探討人文大樓在整個審議期間實際上遭遇了哪些問題與爭
議,探究從2006年獲得了觀樹基金會的捐款決定起建,到今年2019年01月開啟的工程,何以一棟大
樓的建案會從經費到位到動工會相隔14年之久,並在過程中有十大方案的產生。
▍方案1-3
在進入實際方案討論前,人文大樓還經歷了洞洞館保存與否的爭議,解決了基地選址的問題後,人文
大樓的興建案終於進入有關建物本身的討論。最初幾次籌建會及公聽會的討論內容大部份聚焦在較為
細節的使用需求,例如停車空間的問題、男女生廁所比例、承重、綠建築、性別友善空間等問題。[5]
不過到了2008年5月21日本案第一次進入校規會審查之後,討論的張力加大許多,出席委員們從量體
大小、建築高度到建築外觀、人文精神,都對本案多所批評,而提案單位(觀樹基金會)及建築師方
面則希望現階段先讓量體有個定案以後,再去討論形式、語彙的設計。這次校規會最終決議,請建築
師參考委員意見作必要之修正或說明。[6]
經過幾次正式與非正式的討論後,提案單位因應文學院的需求以及在校規會上得到的建議,也為了避
免方案過少易遭上級會議退回重來的情形,產出了第2及第3個方案,希望將三案併陳上級會議決定最
終方案。
三個方案有各自的優缺點:第1案西曬問題嚴重,但相對來說「較有考量到農陳館歷史建築的自明性
與新生南路街區活動空間的公共性」第2、3案解決了西曬問題,但對於農陳館的存在有較大的挑戰;
而三個案子共同的缺點則在2009年01月05日一次召集專家學者的研討會上被多次提及,也就是建築物
密度太高、棟距太小的問題。[7]
每案都各自存在優缺點的情形下,文學院還是希望能夠就現有的這三個方案來做排序,之後再上呈校
規會和校發會,若校規會或校發會的排序跟文學院不同,則以以校規會或校發會的意見為主,文學院
再做細部的調整。在第9次籌建會時,即便與會的委員仍未能形成共識,但礙於時間緊迫,文學最終
還是作出了一個排序:第三方案,第二方案,第一方案。「那麼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會議,
還是必須做一個這樣的排序出來,聽大家意見,似乎以第三案的支持的人最多,我們需要來做投票的
嗎?好像也不太適合。我排一個順序好不好,三、二、 一啦」時任文學院院長葉國良以上的發言可看
出此決定過程的倉促性。[8]
在2009年2月11日本案第四次進校規會時,校規會的排序果然跟文學院不一樣,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對
既有的三案作排序,而是做出以下決議:「一、替選方案排序會有切割和簡化設計問題的盲點,請提
案單位和建築師依據委員會議發言意見(如會議紀錄),如期推動本案提校發會進度,報告階段性推動
狀況與困難。二、根據諸多專家委員會議意見的看法,請建築師啟動設計修正工作,同時建議文學院
內部溝通協商準備腹案,以因應日後外部審查的不確定性風 險與長期發展的解套方案。」[9]言下之
意,就是要文學院準備第4案,2009年2月18日本案第二次的校發會也持同樣意見,並做出以下決議:
「朝建築師所提建蔽率降低、容積集中、塑造高地標之第4方案進行規劃。」[10]
至此,方案1、2、3確定闖關失敗。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9次籌建會、4次校規會以及2次
校發會。
▍方案4
在校發會得到「建蔽率降低、容積集中、塑造高地標」的指示後,經過建築師兩個多月的規劃,4-1
及4-2兩個方案在2009年4月27日的第10次籌建會上提出。在容積及基地不變的條件下要降低建蔽
率,就勢必得提高建築的高度,然而高聳的建築也必定會對靠近校門的此地的景觀造成衝擊,於是這
兩個案子把人文大樓設計成特別巨大的新地標,想藉由它的特色具建構此地新的景觀意象,分別設計
成高達23層及18層的巨大建築物。而這也是從校發會的決議內容,以及前段所提及2009年1月5日召
集專家學者的研討會上漢寶德教授的發言所得到的靈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樣兩個極為大膽的提案並沒有在此次的籌建會上引發過多爭議,只有外文系的張小
虹教授表示反對在校門口平地拔地而起蓋如此高聳的建物,其餘與會人員幾乎皆相當支持這兩個新的
方案,惟對於究竟要4-1還是4-2稍有不同意見。於是此次籌建會最終決議,將兩案併陳校規會,並
在此之前舉辦一場公聽會。[11]
到了2009年5月5日公聽會舉辦之日,當天會上的氣氛就不如籌建會上那般平靜,所有與會的人員都給
予這兩個方案相當直接且銳利的意見這是建築設計的問題,其實我由衷希望建築師提出更好的設計
案,例如: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夏鑄九教授的發言:「假如仍然提不出高明的設計案,我建議觀樹文教
基金會要換建築師了」;外文系李紀舍副教授的發言:「在我們文學院我們知道說內容跟 風格從來是
不能分的,那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要決定的是說在風格跟量體,我們是要一個比較完整的風格跟量體
的配合才能決定」此段發言是對於提案單位及文學院方想切割處理量體及風格的討論表示不滿;土木
所研究生蔡明達同學的發言:「基本上這兩個案子已經超出我們能給人文大樓祝福的一個底限……就
整個校總區來講,有沒有一個像23層樓這麼高的量體……其實是沒有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像這樣
一個設計出來」然而另一方面文學院及建築師方面也極力捍衛這兩個提案,認為容積就是這麼大,因
此量體之龐大亦為必然,而切割處理量體及風格的討論,也是基於要有效率把事情往前推而設計的操
作過程。這一次的公聽會在略顯僵持的氣氛下結束,兩個方案繼續往校規會闖關。
到了2009年5月6日的校規會,又不同於公聽會及當時校園輿論的氛圍,與會委員相當快速地做出了以
下決議:「一、大多數委員多能認同4-1方案,朝高樓發展。二、鋼構高樓之財務缺口甚鉅;將來機
電空調及電梯等營運費用亦大,建請校方及文學院審慎考量……」[12]簡而言之,似乎只要文學院可
以解決錢的問題,校規會對於23層樓的高度是原則同意的。
2009年5月18日的校發會也維持相同意見,決議採用4-1方案續往下一階段進行。[13]
至此,人文大樓有關量體的設計通過了校內所有的審議流程,似乎終於有了定論,然而此案最終果真
由於建築經費過高,且向原捐款人表示希望再捐款也未能成功而被迫放棄,因此本案確定朝第5案繼
續發展。[14]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10次籌建會、5次校規會以及3次校發會。
▍方案5
第4案的量體設計雖然跑完所有流程,但在確定經費不足以支撐後,建築師重新規劃了5-1以及5-2
兩個方案,並在2009年09月15日文學院內部召開的一次人文大樓規劃設計協調會中被提出。此次協調
會無會議紀錄,但根據〈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網站上所記載,可得知第5案基本上是朝提
高建蔽率以降低樓層來做設計。[15]
第1-3案由於建蔽率過高所已改成第4案的高樓層,現在由於第4案的高樓層造價過高所以第5案又改
為高建蔽率低樓層,由此可看出人文大樓的量體設計並無實質新的開展。
因此,我們從後面的會議紀錄可得知,當天的會議並沒有決議讓第5方案往下走,而是決定根本調降
15%的量體與公設朝第6案邁進。
▍方案6
根本調降了量體與公設後,建築師設計出了第6案並在2009年11月25日一次文學院內部的人文大樓第6
方案初稿預覽會議上被提出,而此次會議仍然沒有紀錄。
2010年01月25日第六方案進了籌建會做討論,大多是關於配電、電費負擔等較為細節的問題。較為值
得一提的是,時任校長李嗣涔加入討論並主持了該場會議,由此似乎可看出台大校方對於文學院蓋大
樓的重視以及文學院想要在本案加快腳步的意圖,會議上李校長也做出了一個大方向的裁示,文學院
的問題要一步一步解決,不需要在這次人文大樓興建案解決所有文學院的使用需求。[16]最後籌建會
決議將第6方案送進校規會,並在此之前舉辦一場公開說明會。
2010年2月1日公開說明會主要在處理「是否遷移農陳館」以及文學院空間分配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遷
移農陳管此一想法,是希望透過將北側的農陳館遷移到西側,而原先規劃在西側大馬路旁噪音嚴重的
量體則可移到北側,以提昇整體研究室的空間品質。對此一問題,建築師則認為農陳館遷移費用高達
4000萬,且遷移後對噪音的改善也或許不大,應該將用其他物理性的方式去解決,造價也可能相對較
低,大部分的與會的人士似乎也較為贊同此一意見。而有關文學院空間分配的問題,是有教授認為同
一個系的系辦公室、系主任辦公室要集中在同一個區塊。對此問題,文學院空間委員會的召集人柯慶
明教授則認為此問題應該在文學院自己的空間會議來談。[17]
2010年2月22日第6方案第一次進入校規會,會上有教授仍然就空間分配的問題做追問,部過仍然被以
「請文學院空間規劃委員會自行討論」做回應。[18]最終第6方案通過了校規會,2010年2月26日的校
發會也維持同樣決議,至此人文大樓的量體設計在第6方案通過了校內所有層級的正式會議審查。[19]
量體定下來以後,人文大樓終於可以進入外觀設計以及使用細節的討論。2010年04月28日的籌建會上
討論了相當多細節的問題,例如冷氣的主機要往哪擺以及各種管線設計等等,大部分的問題並沒有引
發過多爭論,只有其中有教授提到第6方案裡頭的教師研究室設計過於狹長的問題,讓與會人員們有
較多不同的意見。[20]到了2010年09月08日的校規會以及2010年09月15日加開的校規會上,師研究
室設計過於狹長的問題也成了許多校規會委員們關心的重點,雖然最後原則通過了本案,但也有委員
提到可以「反過來思考,量體可維持不動,但可以不同的室內空間單元如4x6優先考量,再調整其他
公設比及外觀配置」的可能性。[30]2010年09月17日的校發會也維持同樣意見,決議原則通過此案,
並請建築師依總務處及與會委員意見進行後續細部設計。[21]
整體的設計都通過了校發會的審查之後,文學院共開了三次會議(非籌建會)來溝通空間配置以及細
部設計,城鄉所以及總務處也各開了一次人文大樓的公共論壇以及座談會來廣泛蒐集全校師生的意
見,可惜的是這些會議通通沒有會議紀錄。[22]
經過上述會議之後,校發會在2011年01月08日召開了人文大樓興建一案的專案報告,會議中決議:
「本案教學及研究面積維持不變,但公共設施面積可考慮調降;另建築風格、外觀及內部設計,也可
因應各方意見酌做調整,經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通過後定案施行。」[23]這個決議與先前提到2010年
09月15日加開的校規會上某委員的建議相符,可看出室內空間單元仍然是上述未做紀錄的會議中的討
論重點。至此人文大樓朝向調降公設面積的第7案前進。到目前為止,人文大樓總共經歷了12次籌建
會、8次校規會以及4次校發會。
▍方案7-9
確定朝降公設面積的第7案前進後,各方利益關係人(總務長、文學院、捐贈者、建築師、校規小
組)共開了三次工作會議,雖然這三個會議亦未做會議紀錄,[24]不過可想而知是圍繞著第7案做討
論。三個工作會議結束後,文學院內部又開了一次空間規劃委員會,大概是對於第7案的空間分配尚
未形成共識。
2011年05月04日,文學院召開了第13次籌建會,會議中又有第8以及第9方案被提出,可知第7案是在
上述四次未做紀錄的會議中被否決。此次籌建會最終決議將第8及第9方案兩案併陳校規會討論。[25]
2011年05月11日的校規會上,建築高度又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委員都認為人文大樓高度突兀,
會破壞椰林大道周遭的景觀天際線,對景觀造成巨大衝擊。有趣的是,第8及第9案最高的建築高度皆
為8層,在過去方案1-3的設計都超過這個數字,而校規會當時所給的建議甚至是再加高建築高度來
降低建蔽率,另外過去第4案的超高地標式的23層建築也都曾經通過了校規會及校發會的審查,何以
在第8及第9案時對8層的高度又有不同的看法?從當時校規會召集人的說法可見一斑:「本案經校發
會通過後,於校內外引發爭議,對臺大校譽、捐贈單位聲譽都有負面影響」由此可知輿論對於本案的
監督力道加大是一個關鍵。最終校規會決議,需再研擬整體高度至少降至7樓的可能方案。[26]
至此,方案7-9都確定未能成功通關,人文大樓興建一案確定發展至第10方案。
▍方案10
根據校規會的建議將整體建築高度調降至6樓的第10案,在2011年12月27日第14次的籌建會上提出。
[27]相隔半年,在2012年06月舉辦的公聽會上,又有許多的問題被提出,例如歷史的元素、景觀池的
維護費用等等,[28]這些問題被建築師通盤納入考量後,第10方案送進了校規會討論。
調降了建築高度的第10方案,在這次2012年09月05日的校規會上就少了許多爭論,只有在水池等與
建築語彙以及設計風格有關的細節做討論,最後會議決議通過本案提送校發會,另平行召開至少兩次
校規會與籌建委員會之聯席會議。[29]2012年09月14日校發會維持同樣決議通過本案。[30]
根據校規會決議於2012年10月15日以及2012年11月28日召開的兩次聯席會議,同樣未對第10案做大
幅度更動,僅針對細節部分請建築師做微調。[31][32]
方意見又微調了第10案,再次將第10案送進校規會討論,為校外審查做準備。2014年05月07日的校
規會上,張小虹教授又對本案的建築高度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臺大校園規劃報告書有關高度的管制
有三個,分別為容積管制、分區管制及景觀管制,若三種管制間有衝突則依最嚴格者。以人文大樓一
案為例,本案雖然符合分區管制有關樓層數的限制,但24公尺的高度(計入屋頂突出物高度)已違反
景觀高度管制中20公尺的限制。而此次會議的召集人黃麗玲則認為,根據校園規劃原則第35條,當各
原則間發生衝突時,由校規會提供專業意見,送校發會決議,既然本案在建築高度已通過校發會,則
不應拘泥於景觀高度管制的數字。[33]最終,2014年05月16日校發會贊同後者的意見,通過本案。
[34]另外,「人文館興建工程受保護樹木保護計畫」分別在2014年08月01日和10月29日通過校內樹保小組審查會以及臺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的審查。[35]
最終,人文大樓興建案在校內審查階段共經歷了14次籌建會、11次校規會、7次校發會、8次公聽會、
4次公共論壇與專家討論會以及2次校規會與籌建委員會之聯席會議。
另外,有關校內審查後的校外審查階段,以及人文大樓動工後的近況更新,請參閱意識報第一百刊。
▍小結
之所以會產生十大方案,程度繁複、耗時已久,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籌建會、校規會以及校發會,這三個會議雖然表面上具有層級與順序先後的關係,但實際上整
個程序並不是單向進行的,有時候會不斷來回,有時甚至是好幾個循環。
其次,審查重點的層次也不夠分明,在會議中我們可以看見各個委員對於許多層面的問題同時表示意
見,但或許整個流程在進行時應該逐步討論,等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後再繼續討論後者,例如內部單位
空間的配置以及容積大小等,作為建築的前提,應該先把這些東西都確立好,再請建築師根據這些前
提所做的設計進一步討論,當所有的問題都是混在一起被討論的,便會導致流程反覆。
最後,僅希望未來在興建大樓時,能謹記人文大樓產生過程的崎嶇,檢討校內審查流程的不明確性與
複雜性,使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定位更加明確,以確保一座大樓的興建在顧及多元意見的同時亦不致流
失程序的效率。
[1]陳柏安,〈臺大文學院發展與新人文學園〉,《預言家學報》(2008)。
[3]凌心耕,〈從〉。
[4]呂其正,〈堆積木的一百種方法──人文大樓發展始末〉,《意識報》022期(2009)。
[6]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六學年度第十一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6/96_1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0日。
[9]〈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七學年度第八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7/97_0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1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7學年度第5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7-5.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1日。
[11]〈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0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80427-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2]〈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七學年度第十三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7/97_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3]〈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7學年度第6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7-6.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4]〈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2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2日。
[1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網頁。
[1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1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125-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6]〈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2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7]〈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八學年度第八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8/98_0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8]〈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8學年度第4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8-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19]〈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2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90428-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九十九學年度第二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99/99_02.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1]〈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 99 學年度第1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99-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5]〈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3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0050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3日。
[27]〈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14次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01227.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28]〈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公開說明會會議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10106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29]〈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101 學年度第1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101/101_0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0]〈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 101 學年度第 1 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101-1.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0日。
[31]〈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file/1011015.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2]〈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第2次聯席會紀錄〉,http://liberal.ntu.edu.tw/file/1011128.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3]〈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校園規劃小組102學年度第13次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102/102_13.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34]〈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102學年度第4次會議紀錄〉,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upper/102-4.pdf,下載日期:2019年07月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