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毅全
文化團練習
訪調最後一天晚上,我們到耆老Tama Anu 家屋簷下的空地看文化團練習,十幾位團員陸續抵達,除了一位小孩,多為成年人。村長Lala 姊發下礦泉水,大家把椅子排成半圓形,用族語聊天,等了一會才開始練唱。村總幹事帶領大家唱歌曲第一段,偶爾會唱錯幾句、停下來想歌詞,後來總幹事回家把歌譜拿來,就順利地唱完了。我們聽不懂族語歌詞,Tama Anu 解釋,其中一句是打招呼、我們歡迎你的意思。再過幾天就是漢人的農曆新年,許多在外工作的族人因為放假返鄉,團長Biung 說,準備這次表演就是為了讓回來部落的年輕族人對傳統文化更有興趣。
到了歌曲的第二段,高低分部變得更明顯,節奏輕快了些,穿插幾句有氣勢的喊聲。唱過幾遍後,大家把椅子推到一旁,在Lala 姐帶領下開始跳舞,看起來像是踏方塊步、舉手、揮手等等。Tama Anu 不太熟悉舞步,節奏常常落上其他人一拍。其中有一段安排男女先後繞著對方轉圈,一陣忙亂中有人走錯、落單,但氣氛十分歡樂。我突然想起曾在為部落小孩舉辦的營隊計畫書看到「活力部落」這樣的詞,相當能詮釋此時的畫面。後來Tama Anu 跟我們說,布農古調沒有歌詞,很久以前的歌比較少唱了,表演的歌曲是他和lala 姊一起寫,動作則是lala 姊特別設計的。
練習結束,Biung 團長邀請我們到他家,聽他和妻子一起唱布農的古調,因為布農傳統的歌至少要兩個人才能唱。到家後,他拿出一本歌譜,翻到一首唱了起來,歌詞是族語版本的馬太福音,Biung 解釋以前教會傳教的時候族人看不懂樂譜,所以用古調配上福音的詞編成歌曲,因此留下了布農族古調的旋律。
樂舞競賽
回到民宿,剛剛的旋律在腦海盤旋。上網搜尋布古拉夫文化藝術團,找到了他們在台東縣政府所舉辦「風起原舞,樂動台東」樂舞競賽中的表演影片。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沒有樂器,團員們穿著族服,一開始男性拿著木槍進場,放在一個竹簍上。團長Biung 說過,那是在呈現祭槍祭,以前打獵前會舉行的儀式。放下槍後,男性圍圈牽起手,團員閉上眼睛發聲,最初完全聽不見,一點一點的擴大、音階升高,最後止息。接著男女間隔著站成ㄇ字形,唱完整首歌。
點開相關影片,發現此行訪問的音樂老師Anu 也有參加這場比賽。Anu 的工作伙伴琬琪,在武陵國小教學時發現,學生常上課不專心,但喜歡敲敲打打,就請Anu 帶學生成立一個打擊樂隊。表演曲目改變自古調〈報戰功〉,邊打邊唱,中間安排兩位學生用族語喊聲搭配動作。他們最後得到比賽的第一名。
另一位受訪者、東群部落學校總幹事克緯,也以「東布青樂團」團員身份參加比賽,表演曲目名為〈致布農青春 〉,結合許多布農歌謠而成。[註一] 團員背書包來營造青春回憶的氛圍。
音樂、世代與生活
布農族音樂人王宏恩(Biung)曾以Buklavu 之名創作一首族語歌曲,將祖先、族人與土地寫進歌詞,也流露對故鄉的懷念。除了作為代表過去的珍貴遺產,音樂也仍然在參與當下不同世代族人的生活。無論布古拉夫文化團、武陵國小打擊樂隊,還是東布青樂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詮釋出布農的「傳統」文化。上台表演之外,平日的練習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讓族人相聚聯絡情感,或者給予孩子發掘自我的空間。而族語也得到延續的機會,也發展出新的可能。東布青樂團即是聯合多個部落,以東部布農青年的集體認同發聲,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創作。這讓人想到2016 年排灣歌手阿仍仍(Aljenljeng Tjatjaljuvy)大獲好評的《vavayan 女人》,阿仍仍與母親愛靜共同完成這張專輯的詞曲創作,以族語寫出當代排灣女人的日常與感受,揭示原住民音樂能貼近不同世代實際的生命經歷。雖然保存古調或用創作新曲皆非容易之事,但相信會有人繼續把族語的歌唱下去。
到了歌曲的第二段,高低分部變得更明顯,節奏輕快了些,穿插幾句有氣勢的喊聲。唱過幾遍後,大家把椅子推到一旁,在Lala 姐帶領下開始跳舞,看起來像是踏方塊步、舉手、揮手等等。Tama Anu 不太熟悉舞步,節奏常常落上其他人一拍。其中有一段安排男女先後繞著對方轉圈,一陣忙亂中有人走錯、落單,但氣氛十分歡樂。我突然想起曾在為部落小孩舉辦的營隊計畫書看到「活力部落」這樣的詞,相當能詮釋此時的畫面。後來Tama Anu 跟我們說,布農古調沒有歌詞,很久以前的歌比較少唱了,表演的歌曲是他和lala 姊一起寫,動作則是lala 姊特別設計的。
練習結束,Biung 團長邀請我們到他家,聽他和妻子一起唱布農的古調,因為布農傳統的歌至少要兩個人才能唱。到家後,他拿出一本歌譜,翻到一首唱了起來,歌詞是族語版本的馬太福音,Biung 解釋以前教會傳教的時候族人看不懂樂譜,所以用古調配上福音的詞編成歌曲,因此留下了布農族古調的旋律。
樂舞競賽
回到民宿,剛剛的旋律在腦海盤旋。上網搜尋布古拉夫文化藝術團,找到了他們在台東縣政府所舉辦「風起原舞,樂動台東」樂舞競賽中的表演影片。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沒有樂器,團員們穿著族服,一開始男性拿著木槍進場,放在一個竹簍上。團長Biung 說過,那是在呈現祭槍祭,以前打獵前會舉行的儀式。放下槍後,男性圍圈牽起手,團員閉上眼睛發聲,最初完全聽不見,一點一點的擴大、音階升高,最後止息。接著男女間隔著站成ㄇ字形,唱完整首歌。
點開相關影片,發現此行訪問的音樂老師Anu 也有參加這場比賽。Anu 的工作伙伴琬琪,在武陵國小教學時發現,學生常上課不專心,但喜歡敲敲打打,就請Anu 帶學生成立一個打擊樂隊。表演曲目改變自古調〈報戰功〉,邊打邊唱,中間安排兩位學生用族語喊聲搭配動作。他們最後得到比賽的第一名。
另一位受訪者、東群部落學校總幹事克緯,也以「東布青樂團」團員身份參加比賽,表演曲目名為〈致布農青春 〉,結合許多布農歌謠而成。[註一] 團員背書包來營造青春回憶的氛圍。
音樂、世代與生活
布農族音樂人王宏恩(Biung)曾以Buklavu 之名創作一首族語歌曲,將祖先、族人與土地寫進歌詞,也流露對故鄉的懷念。除了作為代表過去的珍貴遺產,音樂也仍然在參與當下不同世代族人的生活。無論布古拉夫文化團、武陵國小打擊樂隊,還是東布青樂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詮釋出布農的「傳統」文化。上台表演之外,平日的練習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讓族人相聚聯絡情感,或者給予孩子發掘自我的空間。而族語也得到延續的機會,也發展出新的可能。東布青樂團即是聯合多個部落,以東部布農青年的集體認同發聲,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創作。這讓人想到2016 年排灣歌手阿仍仍(Aljenljeng Tjatjaljuvy)大獲好評的《vavayan 女人》,阿仍仍與母親愛靜共同完成這張專輯的詞曲創作,以族語寫出當代排灣女人的日常與感受,揭示原住民音樂能貼近不同世代實際的生命經歷。雖然保存古調或用創作新曲皆非容易之事,但相信會有人繼續把族語的歌唱下去。
=================
[註一]參考東布青 - 巴尼青年空間 https://goo.gl/UBc39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