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097目錄



編輯的話

每談到青年的就業問題,社會上總是有兩派說法。第一種說法,會將問題包裝成環境給人的「挑戰」,並積極尋求體制內的、個人能力可及的解決方法,如要人們學會當「斜槓青年」。第二種說法則強調問題出在「社會結構」,是既有的政治或經濟條件導致就業市場、薪資的問題,並將矛頭與解方指向政府與大型企業主。
  
這兩種說法當然是一體的兩面,但從哪一面看待事件,進而產生行動,是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選擇:顧好自己的安危、追求自己的成就,還是為了更好的經濟制度、利潤分配方式挺身而出。
  
不過在公共討論中我們往往發現,因為歸咎個人的說法比較能夠被想像、理解與行動,不少人選擇第一種說法;相較之下,第二種說法因為需要更複雜的論證,較難在公共討論中被廣為接受。
  
青年貧窮特刊的誕生,便是希望透過介紹現況、呈現問題,並輔以具體案例、現象的說明,提供讀者一套理解青年貧窮問題的框架。而當我們理解現況、看到體制中的矛盾,才有可能有所改變。這些改變不限於國家體制、政黨政治的層次,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否從更高、更整體的層次來理解自己面對的問題、了解階級利益的所在。
  
之所以選擇「青年貧窮」作為特刊的標題,一方面是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畢業後大多都會邁入職場,二方面則是我們世代所面對的問題並不能單單用就業、薪資等詞彙概括,而是關乎整體經濟條件導致社會生活品質低落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頁數,我們將處理現代社會中,資本主義對年輕世代的剝削。首先會探討大學畢業生、實習生的職場環境,前者將巨觀地呈現整體畢業後的勞動狀況、剖析造成青年貧窮的結構性問題,後者則聚焦在企業實習,了解大學實習生的經驗與感受,並論述實習過程的爭議。接著,會從巨觀的資本主義批判,分別從分配、科技創新、計畫性汰舊三個面向來討論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最後,本刊的番外篇則收錄去年勞基法抗爭中,一群穿著水手服的快閃團體──勞坂46,提供青年對於創新抗爭手法的啟發。



◎ 陳睿純、林郁芳
兩廂情願還是勞動權益--商業實習環境的調查與討論

◎ 廖芷妮、卓家緯、凌心耕

◎ 趙振辰


◎ 潘勛、童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