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兩廂情願還是勞動權益--商業實習環境的調查與討論

 
廖芷妮、卓家緯、凌心耕 


在就學期間,不少同學為了累積實務經驗、豐富就業履歷,會至各企業進行實習。然而,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實習生抱怨實習環境不友善、缺乏勞權保障等困擾。作為進入職場的試水池,實習同時具備「學習」與「勞動」兩項特質,衍生了許多勞資糾紛。

實習生的現況--「實習透視鏡」問卷分析


為了解實習生的實際處境,我們用內容分析法整理臉書社團「實習透視鏡」自2016 以來給實習生分享實習經驗的問卷[註一],針對實習的「勞動條件」、「正面經驗」、「負面經驗」三個主題進行編碼。此調查樣本數共441 份。


編碼項目中,「勞動條件」的部分納入「時薪」、「有無保險」、「實習月數」、「每周工時」四個變項,編碼過程請見https://goo.gl/ha5Tys,去掉非純數值的描述,屬於顯性編碼。「正面經驗」與「負面經驗」則屬於隱性編碼, 從問卷中「你覺得薪資合理或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可以跟我們分享更多實際實習生訓練制度、學習方面心得? ( 好、壞皆可)」、「實習期間的內容對你的未來有幫助嗎?主要有幫助的地方是?」、「有什麼建議可以給想申請同一個實習機會的學弟妹?」四題的文字敘述中,歸納出常見的幾個主題,再以此進行內容分析,以下呈現統計結果。

(一)勞動條件


首先,在「有無保險」上,有任何形式保險者有58%、無保險者有21%、不清楚21%


第二,在時薪上,填答者多數落在121 200 元的區間,但仍有相當比例屬於無薪(16%) 與低於基本工資之時薪(25%)。平均時薪(扣除無薪者)則落在137 元。


第三,工作長度上,有43% 的實習者時間落在一至三個月,16% 在三個月至六個月, 25% 在半年至一年,小於一個月與大於一年皆接近3%


第四,每週工時上,有43% 的實習者每週工時在31~40 小時的區間、16% 21~30 小時的區間、22% 11~20 小時的區間,8% 1~10 小時的區間,超過40 小時則僅有1%,平均工作時數則為26.9 小時。

(二)正面經驗


 在正面的經驗中,高達30.9% 認為學習有收穫,如有人覺得「更加了解行銷投放的細節及FB 後台的操作與分析、行銷能力更上一層樓」;32.5% 表達職場氣氛佳或有參與感,如有人表示「小公司挺溫馨的,也可以認識其他實習生,大專案活動結束後總經理還請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吃飯」;也有27.8% 認為主管帶領的方式佳,如有人說「老闆很關心員工,就像鄰家大哥哥一樣,不定時關心我的近況、我的未來規劃、最近有沒有心得或收穫、公司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等,同時也很樂意跟我分享他一路走來的各種經驗。」

正面經驗中,在所有填答者中出現比例超過10% 的依序有:「有學到東西」、「了解產業生態」、「薪資合理」、「獲得成就感、自我實現機會」、「給予犯錯學習空間」、「職場氣氛佳」、「實習學習制度完善」、「主管帶領方式佳」。

由於「薪資合理」是題項之一,難以從此推斷有多少人自發性地認為薪資特別合理,但在表示薪資合理的人中,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原因:工作性質(9.9%,因為工作過於輕鬆、瑣碎,所以薪資不高很合理)、經驗更重要(9.7%,以學習成果來衡量薪資合理)、公司花心力帶人(9.0%,體諒公司安排實習所付出的成本,因此認為目前的薪資是合理的),以上數據為占整體填問卷人的比例。


此外,另一個較籠統的正面經驗「有自行發揮空間」,我們也分析出其中的兩種原因:因為獲得成就感與自我實現(12.9%),以及因為公司給予適當的犯錯空間(12.8%),以上數據為占整體填問卷人的比例。

(三)負面經驗


在負面的經驗中,高達21.8% 表示沒有學到東西,像工讀、打雜,如有人說「學到的東西很少,主管不太願意教,也不會帶實習生出去見客戶。比起實習工作內容更像工讀」;19.6% 表達制度不完善, 如有人認為「對於實習生與志工的定義模糊,分工沒有意義,很多冗員」;15.3% 表示職場氣氛不友善, 如有人覺得「氣氛不佳,把同學實習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成就感也無法在實習期間獲得什麼。」; 也有13.8% 表示工作過於繁忙、勞累,如有人「到最後工作量有點大,因為同時在兩個部門實習,覺得很累又沒薪水」。

 (四)小結

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商業實習的勞動環境有許多問題,但也並非一無是處。在勞動環境上,仍有相當比例的企業未依法投保(21% 無投保、21% 不清楚)、給付基本時薪(16% 無薪、25% 低於基本薪資)。但在文字描述上,正面經驗被提及的比例,即便扣除指定要回答的「薪資合理性」以外,也明顯多過負面評論的比例。

在正面經驗上,同學多認為實習安排上有收穫:學到東西、了解生態;給予自由發揮的空間;氛圍、主管帶領佳。這些內容與實習的本意相近──能夠在友善的環境中嘗試與學習。值得注意的是,認為薪資合理的人中,有不少人是將實習的特殊性質考量進去,包含培訓成本、學習經驗、工作簡易等。而在負面經驗上,同學多認為實習規劃差:沒收穫、課程規劃差、只能聽指揮做,或是勞動條件差,如工作太多、累、忙等等,也有同學提到職場氛圍的不友善。


可以發現,不論是負評還是正評,實習生普遍期待的是能夠有所學習的地方,衡量薪資、滿意程度的標準多半與實習制度相關。但在還沒踏入實習工作時,到底該如何判斷實習的好壞、薪資,甚至是找到適合的實習機會呢?媒合會是一個常見管道,接下來將介紹媒合會如何搭起實習工作勞資雙方的線,以及一起台大創創中心媒合會資訊透明化的爭議。

實習生與新創公司的橋樑─媒合會

所謂的媒合會,是一個專門提供新創公司招人資訊的平台。以創創中心為例( 台大的一個媒合會),其宗旨在於「提供新創團隊和年輕人一個面對面交換資訊、看見彼此的機會。」[註二] 這類型的平台不但幫助想到新創中心實習的學生,同時也幫助新創公司增加其曝光度。尤其對於資金短絀的新創公司來說,如果沒有媒合會, 很難負擔在求職網或各類媒體刊登徵人啟事的成本。

誠如前述的分析,市面上許多實習機會無給薪、沒保勞健保,也有不少實習經驗與學生原初的期待有所落差。有鑑於此,實習透視鏡的創辦人藍偉任在NTU 交流版上貼文質疑台大創創中心的媒合會平台並未充分公開薪資資訊,呼籲同學到媒合會的網頁留言「我想要有薪實習,拒絕無薪實習」,以爭取自己的權益[註三]。

針對藍同學的質疑,媒合會也在NTU 交流版公開回應[註四]。媒合會雖坦承疏失、承諾會要求參展公司落實資訊透明,但針對新創公司實習制度的問題,也提出以下觀點反駁:第一,並非所有新創公司實習都是惡質的, 不應該以一些個案而汙名化新創公司;第二,新創公司的實習並非適合所有人:「我們並不是盲目鼓勵所有人都應該、都適合進入新創」。

就第一點而言,固然新創公司並非全然惡質,但統計數字顯示確實有為數不少的公司有違法的薪資或不完善的實習制度,媒合會應負起讓平台資訊透明的責任。但就第二點的回應中可以發現,媒合會對實習制度持著一種「兩廂情願」的想像──新創公司願意付出成本收實習生,實習生也應忍受較差的待遇。這個想像在「薪資合理」也得到印證,但實習生真的不需要適當的勞權保障嗎?

實習生的困境:
 模糊的定義、免洗人力、薪資與培訓成本的衝突

實習之所引起這麼多的爭論,在於實習生的能力介於「學生」與「正式工作者」之間,導致身份與工作內容的模糊。從實習生角度出發,初入職場便面對重重困境:在制度層面,實習的勞動權益缺乏有效的申訴管道; 而實務層面,更因工作經驗的匱乏、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使實習生缺乏與資方議價與協商的能力。這樣晦澀不明的身份邊界、資訊的不透明與權力落差,導致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人反應在實習過程沒有學到技術與能力,多從事打雜、跑腿等不被公司重視的雜務。同時,而校園中也極少有機會獲取與勞動權益相關的知識:表單的分析結果顯示,近21% 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公司是否有協助保勞健保。

然而對企業主而言,培育實習生亦是一項不小的負擔。近年掀起風波的無薪實習職缺,經常集中於新創企業、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等類型的組織。「實習中肯資訊調查」計畫負責人藍偉任談到新創組織在經營與培育人才上的兩難:小型組織必須要花額外的人力成本去帶領沒有工作經驗的實習生,撥出公司的資源給予實習生嘗試與犯錯的機會。耗費許多資源與時間後,大部分實習生終會重回校園,只是組織的暫時性人力。若用強硬的勞動規範與標準去要求這些經營不易的小型組織, 反而容易限制小公司釋出實習的動機。新創公司與其招惹是非,不如不開徵實習缺額。

實習的本意,是讓學生透過工作體驗更加認識產業實況,目前實習生雖受勞基法保障,但因工作時間短、申訴成本高,薪資未達基本工資的實習生較少會循救濟管道,以改善實習生的勞動條件。但從另一面觀之,若給薪方式無彈性、無法適應不同規模和組織型態,可能使小型新創公司釋出實習機會的意願銳減。實習生初探社會的學習成本,到底應由學生自行吸收、還是由企業主負擔?筆者認為除了從產值與成本的角度來談,更應該思考實習生所能創造的社會價值,以及實習生角色對整體勞動市場的影響。回到本次專題的核心關懷,從更巨觀的角度來看青貧世代的就業困境。

(一) 實習生的問題,是青年貧窮議題的縮影

實習生的問題,與青年就業的整體圖像緊密關聯。許多企業大量聘請薪資低廉或無薪實習生來承擔組織核心業務。這相當於用實習生替代原應聘僱的正職人力, 讓企業省去大量人力成本,卻間接地影響了市場工資的水平,加劇低薪、長工時的產業現況。

(二) 實習生既是社會成本,亦是社會投資。

實習生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的儲備軍,更是未來社會推進的核心動能,因此好的實習應是對整體社會的投資: 讓實習獲得的實務經驗成為校園以外的有效學習管道、讓產學接軌,而非讓實習成為壓榨青年勞動力的高速生產線。我們可以將青年在勞動市場的歷練,視作社會的公共投資。由政府與學校優先啟動、設計良好的實習制度,讓青年在銜接社會與職場時有更友善的路徑,並協助青年就業。

(三) 勞權意識的起點

除了省思實習經驗中巨觀結構的問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可以積極行動、為自身權益出聲。隨著勞權意識逐漸在主流社會與校園中萌芽,學生或許能夠組織工會,深刻地回顧自身的實習經驗,一同抵抗困厄的勞動環境。此外,既存的職業工會也不應忽視實習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儘管台灣工會組織率極低,但若能在青年初入職場時,搭建起青年的勞動意識與權利保護之網,藉著工會的協力監督,更能有效改善整體勞動市場的條件。

建構一個更健全的就業環境,必須首先正視實習經驗的意義與影響,由社會各方共同協力承接青年在學習階段的跌跌撞撞,一同投資新世代在這個階段去試錯, 創造公民社會更理想的學習與工作環境。

================

[註一] 網站連結:https://internlens.com/
[註二] 創創中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tutec.fanpage/
[註三] 藍偉任文章:https://goo.gl/VZwMLT
[註四] 創創中心回應:https://goo.gl/7VY67M
[註五] 實習生納勞基法? 教育部:另訂專法規範(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774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