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社史回顧] 意識報出刊的頻率與演變

 
陳泓瑋、許悅 


草創期:雙週報


  孫有蓉擔任總編時,為了兼顧報導的時效性與當時意識報成員分為兩組,當時意識報成員分為兩組,第一組在做第一刊時,第二組已在籌劃第二刊,工作期交錯讓每刊能有一個月的工作時間。

  李問擔任總編時,大致維持雙週刊的模式,一學期至少六刊。值得一提的是,李問對新聞時效性的看法與孫有蓉不同,「相較於八零年代校園刊物提供資訊,校園宣布政策或系上活動時都需要紙本的媒介;到我們那個年代就已經可以透過網路,紙本已經無法給即時性的訊息,不如寫一些深度的報導。」那時候「專題」的形式逐漸成形,通常同個主題會由好幾篇不同風格的文章組成,從各個面向探討議題。


轉型期:月刊

  原本意識報的發刊量至少要一學期至少六刊,但龐大工作壓力及社員流動,讓雙週刊的傳統逐漸無法維持。在許月苓擔任總編時,發刊量降至一學期兩刊;下一任總編董昱時期,發刊量回升至一學期四、五刊。而後曾稚驊擔任總編時,維持一學期五刊的量,加上寒暑假,任內一共出了十二刊。此後的總編潘雅琪、張欣嘉大致是每個月出一刊;許哲榕擔任總編的第一學期每月出一刊,下學期則兩個月一刊,通常後一刊會追上前一刊,任內一共八刊。


近年:一學期兩刊

繼許哲榕之後,林庭葦、何采穎各擔任一學期的總編,前者出了兩刊,後者出了一刊,林庭葦回憶起當時,意識報營運遇到狀況,對媒體生存也十分憂心,「焦慮是多重的,影響到個人,個人影響到社團事務」。後來的總編凌心耕一學期出兩刊,逐漸讓意識報的運作回復穩定。到童昱文擔任總編,總共在任期內出三刊,這時期的意識報幹部多兼職學生會、系學會幹部,社員的重心不再只是意識報,無法將所有時間投注在此;另外,這時期的刊物內容更加重視報導的深度,往往以專題呈現,具時效性的主題多以快訊處理。

  現任總編黃脩閔期許意識報能一學期出三刊,她提高出刊頻率的主要原因為,希望新社員在加入意識報的第一個學期內作品都可以被刊出,以提高新社員的參與感、成就感。另外,目前意識報粉專定期發出文章回顧,由新社員撰寫時事新聞,並搭配意識報過去相關文章,以爬梳事件脈絡、了解議題的前世今生。文章回顧同為增加新社員參與度的方式之一,黃脩閔期待新社員能從撰寫篇幅短小的文章、整理時事資訊中,逐步培養報導寫作的能力、為往後的長篇專題做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