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買「有機」還是買「有機認證貼紙」

文/孫有蓉、蕭彗岑


觀看前文有關有機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中間商對於有機產品的看法後,可以很容易地整理出一些現象:消費者想要買到「安心」,但因為產銷間的斷裂只好透過第三者「有機認證機構」來標示安心。而從有機產品中間商可以得知有機認證的有效性壓在生產者的誠信上,而在極高風險下的生產者生產專注於通過標準而非使產業對環境友善。「有機認證」到底哪裡有問題?透過有機認證,我們能購買到「安心」的產品或達到對自然友善的生產嗎?


1970年代後期,國際因為一連串的能源與資源危機後,開始關注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永續發展,而「環境保護」、「綠色產業」和「有機」的概念就在此之後陸陸續續地出現。台灣在民國80年代開始由農政單位推出農產業永續經營、產業維護生態等等的政策,約於民國80年代,主婦聯盟開始推廣「有機」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概念。

西方國家的有機農業是經過農業從業者的「有機農業運動」,自覺地認知到農產業不應繼續對自然造成壓力,因而在從業者的專業領域中討論出自我約束的生產過程規範,並在這些規範產生後才被國家納入制度規範中。不同於西方國家,台灣有機農業的相關標準、規範都是從上而下、從消費者而生產者,導致真正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並沒有「有機」的概念,更沒有將「有機」視為環境保護的意識。
因為台灣的有機農業並非從對環境的自覺運動開始,有機認證就成了全然從消費者出發,是一種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就如同高價位商品的品質保證般,被視為作用較高的價格就能夠換取的商品。也因為台灣有機農業非出於自覺,農業從業者對於有機農業並沒有一套自己運行的規則與邏輯去區隔消費端的思維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聽任消費者對於「有機商品」的論述與邏輯,而農業從業者對如何生產自己的產品卻沒有發言權。

當「有機認證」成為商品的附加價值,而非對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意識,農業從業者就如同一般商品生產者般,希望為自己的產品增值,「有機產品」變成了商品化一張貼紙或標籤,如同名牌的LOGO般替農產品增值。而廣大的消費者欲將食品安全化約到生產者所謂「誠信」上,不斷以監視、檢查、猜疑的態度要求生產者寫報告書、實地勘查等等,並不會讓僵化的驗證標準更加有效。因為,「有機認證」雖然多由民間機構來進行驗證,卻仍然以官方的姿態出現;對生產、生產過程完全的無知與漠然,全面「理性化」地核對著表格上的化學物質是否被檢測出來。這種想要以一種標準評估所有狀況的認證制度,對氣候、天氣、條件的忽視,再加上極高的生產風險,讓生產者有時為了「自我保存」而犧牲「誠信」,更別說利益導向的生產者可能從未考慮誠信問題。

在台灣,存在著一些選擇不參與認證的有機農業從業者,而不用「有機認證貼紙」來標示產品的有機,生產者便必須以其他方式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對於以合作社方式運作的賴青松來說,要真的買到有機產品(而非有機認證產品),確保食品安全只有使產銷之間溝通,所以大部分不靠有機認證的有機產品生產者都是和自己的消費者進行直接買賣,或者消費者便是生產者本身人際關係的組成。在這些情形下,具名的生產者得以和具名的消費者溝通,甚至消費者參與生產過程,產品是否安全建立在溝通、對具名生產者的信任與理解上。

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買到「安心」?就如同青松所說的:當氣候異常、蟲害或細菌嚴重的時候,不用一些幫助就會整塊田都死掉,而這些化學藥劑或肥料有時就只是像人類生病時所用的抗生素,小心使用便不會對植物或者土地造成傷害,而這時候只要將所有情況讓消費者理解,消費者本身就不會堅持完全不用任何化肥或藥劑這種不真實的想法。

在台灣有機農業成為從業者本身的環境運動之前,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透明且溝通之前,我們到底購買的是「有機產品」還是「有機認證貼紙」?

2 則留言:

  1. 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們對於
    申請有機認證的過程了解的程度?
    認證的過程絕非一般人所想像的簡單
    光是土壤及水源的有機要達到就非常的困難
    而認證也不是三兩天化驗就合格
    每隔一段期間都要接受檢驗才能掛上有機認證
    一塊田地不灑農藥,也絕非易事

    農藥很容易藉由風這媒介來散佈
    所以如果一個農民自發種植有機農田
    必須和周遭的農民進行協調
    土壤要休耕多少年、淨化多少年
    種植出來的農產品才能和有機構得到邊?
    而有機農田的維護更是對農民的一大挑戰
    這當中有很多技巧

    有機農田最大的目的就是
    希望與大自然的諸多生命和平共存
    而這些生命裡所當然包括蟲鳥魚等
    並不是所有的蟲都是害蟲!!
    但是一旦使用農藥,不管壞蟲益蟲都難逃一死
    偏偏一些壞蟲的生存能力特別強
    才會造成不可挽救的蟲害惡劣循環
    就我所知,可以規劃出一小塊田地專門給蟲兒
    其餘的才是供給人類所食用
    這當中一定需要很多和大自然的溝通

    有機認證並不是那麼容易取得
    它背後是需要很多人力下去檢驗才能有的
    台灣的環境絕對不會不適合有機農田
    以前的農民根本沒有所謂的農藥可以使用
    在過去科技沒這麼發達的年代
    那他們要如何吃米?
    一定是用許多的方法來達成
    譬如說使用天然的肥料等

    農藥取得方便、效果顯著,但
    農藥過於濫用已經是當今很難改善的問題
    當我們自以為使用農藥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時
    農藥殺死了蟲沒有錯
    卻也在慢慢的毒害人類

    有機產品的確掀起一股討論的風潮
    也的確吸引一些不肖商人隨意掛上有機來
    蒙騙消費者
    但有機認證的徽章並不是隨便就能取得的
    消費者本身也必須學會認是有機認證的標誌
    不能因為不肖商人的利用導致消費者混淆
    而抹滅地辛苦種植有機產品的農人的心

    而正因為有機產品被不少人質疑
    許多農夫對於改耕有機田地更是膽怯
    背後要付出多少心力卻換來一片質疑?
    任誰都不會想要去冒這樣大的風險

    說了這麼多,請不要抹煞默默在背後辛苦
    希望臺灣人吃更安全的農產品的農夫的心力

    回覆刪除
  2. 我不怎麼相信什麼有機認證貼紙。
    因為本人是生產履歷的農民,配有履歷印表機,也就是說每一項產品都會貼上履歷貼紙。
    作業上是,將今天的生產量往上報,要如何包裝,就可申請到一定數量的履歷貼紙檔案。這個檔案送到印表機,就會從電腦中消失。聽來很合理,但為了怕印表未開機,或電腦出問題,因此在未送印之前,檔案會做"備份"。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值得你相信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