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Da Ma Svon Vongo--蝴蝶的家

文/自然保育社 陳誼珊


  濁口溪蜿蜒過的高屏交界,幻色紫蝶有如應允著與魯凱下三社群族人的隱形承諾,年年都會回到茂林的山野間翩翩起舞。彼時,朝霞總催促著閃耀的獵戶趕緊回去山的那頭歇息,晨曦則負責喚醒蝶翼承載的另一片星空,而每年冬季,保育社的我們也一次又一次的隨紫斑蝶自寒冷的北方南徙,來到大武山下美麗的Svon Vongo──蝴蝶的家。

  季節變化之際,部份生物由於氣候、食物的原因,會選擇遷徙到其他地方生存、覓食、繁衍後代,如候鳥、鯨豚……等。在昆蟲世界中,也有部份蝶類擁有遷徙的習性,蝴蝶為了避寒在冬季遷入的群聚之處便稱為「越冬型蝶谷」。與因環境、氣候、食草極適合作為蝴蝶棲地的「生態型蝶谷」,及蘊有蝴蝶生長所需物質而形成蝴蝶攝取養分時之移動區域「蝶道型蝶谷」有所不同,「越冬型蝶谷」只在冬季時才會有特定蝶類大量聚集,這樣類型的蝶谷較前兩者稀少許多。至今,全球發現最大的兩處越冬型蝶谷,一為墨西哥的帝王斑蝶谷,另一便是台灣南部的紫蝶幽谷。

  紫蝶幽谷內,顧名思義聚集了大量紫斑蝶。台灣常見紫斑蝶分別為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和端紫斑蝶,四種紫斑蝶大小特徵各有不同,初學者可依口訣「小紫點一邊,圓翅透兩面,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認蝶。但無論是否有能力一一細辨,都不減在紫蝶幽谷中望著數十萬隻蝴蝶漫天飛舞的衝擊與震撼。當陽光灑落在樹蔭間,紫斑蝶幻色的翅膀隨著光線和角度的變換,顯現著深淺不一的藍紫光澤,有如梵谷所繪的星空閃閃發亮,而蝶群間不時有青斑蝶混雜其中,青亮的水色散染在蝶翅之上,更顯夢幻。

  五年前的冬季,保育社的學長姊們為了一窺幽谷內群蝶飛舞的美麗、探尋紫斑蝶遷徙的秘密,隨著紫斑蝶研究者詹家龍先生來到了茂林,並協助標記工作。蝴蝶遷徙前後居住與經過的地方稱為蝶道,標記可以說是以土法煉鋼進行尋找蝶道的一種方式,以最不會傷害、驚擾蝴蝶的手法,對紫斑蝶使用八字法網撈、放入蝴蝶密度經控管的蝶帳、輕夾翅基再以簽字筆小心寫上標碼、並輔以蝶種辨認與紀錄、再放牠歸隊,之後若於他地再捕獲,便能作為蝴蝶飛行路徑的一筆證明,如青斑蝶的飄洋過海、振翅於台日之間,便是經由標記和再捕獲證實的著名案例。

  經過長久努力,「紫蝶密碼」終於在近幾年逐步破解。紫蝶每年於高雄、屏東、台東的山區越冬,其中又以高雄茂林鄉、屏東春日鄉、和台東大武鄉為主要的越冬地區,直到初春漸暖才又北返,在中北部繁衍產卵。隨著保育意識增長、紫蝶蝶道解密,紫蝶相關的保育政策與建設也更加完善,茂林的路旁立上了有蝶出沒請車輛慢行的立牌、竹南風力發電因影響紫斑蝶繁殖地而停建、國道施行紫斑蝶遷徙過一定數量便封道處理的政策。尋找出正確的蝶道對紫斑蝶的保育工作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只有保護住生存、繁衍與遷徙的環境,紫斑蝶才有可能安然無憂的自在飛翔。

  魯凱圖騰中,蝴蝶代表部落內擅長跑步的勇士,在魯凱族人的心中,紫斑蝶絕非只是一年歸來一回的嬌客,而是與部落、環境緊緊鑲嵌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者。但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蝴蝶被大量捕捉,製成標本及蝴蝶畫出口外銷,雖贏得了大筆外匯與蝴蝶王國的稱號,卻對台灣的蝴蝶生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捕蝶對蝴蝶數量造成了直接衝擊,雖然捕蝶行動隨後逐漸消失、禁止,但在這之後,以開發之名造成的另一波傷害又緊接而來。當漢人進入部落,以各式方法獲取、購買原住民生存空間及週邊土地,甚或是政府單位欲將這些區域行其他更加「有效」的利用,這些交換、交易與後來的開發、使用,不僅改變了原住民原先與土地的相互尊重的對待模式、傳統的部落生活型態,同時,也毀壞了許多生物的棲地環境。

  以茂林紫蝶幽谷為例,茂林鄉行政區內茂林、萬山、多納三村間不僅原有數個大型蝶谷,當冬日降臨,紫蝶也常飛舞於村落之中,部落中的長者曾與我們描述茂林過去紫蝶來臨時的盛況,洗衣、裝水的泉源旁,皆充滿著翩翩起舞的紫蝶。但當現代化的道路與設備慢慢進駐村落,除了因應族人本身需要,部落內也開始興建其他給予外來者或遊客使用的場所。當時環保意識尚未在台灣興起、紫蝶蝶道的秘密也尚未釐清,幾個大型蝴蝶棲地就這樣被剷伐、夷平,更改為其他建設,其中變化最為顯著的,即是現今進入茂林村前會看到的大型停車場。除直接將蝴蝶棲地作為其他開發用地外,近年來颱風不斷、土石成災,不僅摧毀了茂林地區交通網內的吊橋系統及好幾個公路段,也造成了多處蝶谷崩陷。

  人災天禍不斷,棲地破壞使得紫斑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部落的現代化及對外的聯繫與依賴逐漸增加,造成的不僅只是自然環境改變、生物棲地破壞,同時也迫使魯凱族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必須隨之更改。環境與部落、蝴蝶與族人間的關係皆產生改變,接續著生態破壞與土地開發,「保育」與「觀光」又為茂林帶來了一個新的難題。

  1999年,茂林國家風景區正式成立,風景區的設立多多少少代表一個地區人文自然資源將被更加重視、維護,同時也意味著觀光建設與遊憩人口的進駐,這也讓茂林在單純處於都市邊緣地帶做投資報酬率相對低的開發外,擁有了另一個選項──結合當地自然文化資源,發展部落觀光、增加收入。乍看之下,這是一個雙贏的選項,但正如許許多多寄望以觀光化增加收益的鄉村與部落,現實並不如想像。

  在自然保育與魯凱文化產業方面,政府投注的資源縱然有心,但相對於民間自發團體卻更為無力,台灣各級政府對於自然與文化的保育和保護政策本處發展階段、尚未成熟,亦缺乏由上而下改善社區、建立或促進在地產業的經驗,儘管興辦大型紫蝶祭、辦理當地小小解說員等活動,但往往宣傳不足、成效不彰、欠缺深度助益。此外,隨著交通網的越發便利發達,茂林已不再是過去連最靠平地的部落都需步行一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一日型的觀光遊客和汽機車大幅增加,外來企業決定以不見得能增加在地就業機會的大型飯店進駐風景區。而茂林當地固然擁有紫蝶生態、多納溫泉、魯凱藝術,卻多非消費型資源、也欠缺遊客過夜理由,國家風景區的設立,不僅未為茂林帶來收入助益,反而引來髒亂和更多的生態傷害。

  自然保育社來到茂林的原因,一開始是為了協助紫蝶標記工作,之後抱著推廣生態保育的初衷為當地國小學童辦理相關營隊。在一個個寒暑的相處之間,我們逐漸發現,面對現代化的衝擊,茂林的困境不僅只在生態破壞。部落傳統逐漸消失、缺乏高中職層級以上學校和在地產業、青壯年人口因教育資源與工作機會問題而大量外流,兒童、婚姻、失業等經濟與社會問題同樣存在於茂林,且非以我們微薄之力能在一朝一夕予以改變。

  但抱持著引領孩子們一同認識家鄉自然生態與傳統文化的信念、讓紫蝶保育能在台灣與國際都更受重視的期許,我們仍然決定年年隨紫斑蝶回到美麗的Svon Vongo,陪伴著孩子,並希望他們能記得,有一群外來的大哥哥、大姊姊是那樣愛護他們家鄉的紫斑蝶,也在這樣的影響下促使他們能更加珍惜茂林紫蝶這值得愛護的自然寶藏。



自然保育社於本學期舉行「茂林週──送紙風車到茂林」活動,社員們手工編串茂林魯凱傳統藝術工作者燒製之琉璃珠、並進行義賣,另外也辦理系列講座、同時聚集捐款,活動盈餘與所得捐款將全數捐至「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茂林鄉部份,期待能促成紙風車兒童劇團到茂林鄉的演出。

首發義賣活動已在3月29號落幕,盈餘四萬元整正進行捐款手續。

第二發系列演講將於5月推出, 若欲知曉更詳細演講內容,或透過保育社贊助紙風車到茂林的活動,可上台大自然保育社社版與部落格留言或取得聯絡方式。




PTT2社版:NTU-CONSERVE/Blog:http://ntu-conserve.blogspot.com/

05/01(五) 紫蝶迷縱       主講者:詹家龍

05/06(三) 生態保育與原住民文化 主講者:盧道杰

05/08(五) 紙風車遊台灣     主講者: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發起與參與人

若您想贊助紙風車於其它鄉鎮之兒童藝術推廣活動,請至「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孩子的第一哩路」網站:http://www.319kidsmile.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