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四十個學程,四十種差異?

◎林晴灣(社會一)

  公佈欄裡各式各樣的宣傳海報中、小福或小小福前,「OO學程招生說明會」、「OO學程成果發表會」、「OO學程週」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校園生活裡,學程做為一種系所之外的學習方式,似乎是一個耳熟,卻不見得被學生了解的選擇。

  這40個我們所要討論的學程均屬於「學分學程」,意謂在修畢後只會給與學分證明,跟系所一樣授予「學位」的「學位學程」大不相同。(註一)一個學程的誕生,在參與系所提出計劃案,所屬學院同意後,教務處提教務會議討論通過後,就算是成立了;「教務處學程諮議委員會」的工作侷限在根據校務會議調整學程方針,審理學程相關業務等,並沒有太多實質動作。(註二)這些學程在目標取向、課程內容、資源多寡、知名度與學生修課情形方面都有很大的歧異性。如果想獲得個別學程資訊,除了少數會發布訊息在公布欄,其餘必須透過連結到各個系所,才能得知詳細訊息。目前學校只在一個網頁上條列出所有學程,不僅未成立專責學程運作事務的單位,申請時間也不一致。

  而自進入學程開始,差異明顯地顯現。申請學程的門檻大多不高,多僅僅要求某些指定科目及格,甚至不設標準,來者不拒;但另外也有一些門檻較高,像是歐洲與歐盟學程需要書面資料審查,包含推薦信、服務證明等等,甚至得經過口試,像是創意創業學程、領導學程等。另一方面,每個學程的熱門程度不一,學生申請人數也有不一樣的景象:有些總是招不滿額,有些接受了所有申請才剛好符合預定名額,但也有些得刷掉二分之一以上的學生以保持教學品質。

各個學程的創立目標與方向更是大不相同。1994年2月7號通過「師資培育法」後,台大在1995年成立隸屬於教務處的「教育學程中心」並設立「中等教育學程」,教育學程的成因及需求,與其他學程的社會脈絡相異,其特殊性暫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在這之後通過的《國立臺灣大學跨院系所學程設置準則》中,第一條就開宗明義的說「為鼓勵學生有系統的修習跨領域課程,增加多元學習之機會」,而研擬此法規,但是,學程的複雜程度似乎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以學程的性質來講,同樣訴求跨領域及加深學習內容,有些目標鎖定在推廣,像是生物統計學程旨在讓更多人了解「生物統計」,並得到證書;有些則是著重在特殊專業的鑽研,像是數量財務學程及中英翻譯學程等,而這樣的差異必須回歸到學程內容來討論;有些是特別因應時代變化,結合新興的社會需求,培養新人才,像是老人與長期照護學程籌備發起人胡名霞老師說:「在未來銀髮族比例愈來愈高的社會,需要對於老人更完整深入的認識。」有些學程在原本科目既有的難度外,進行更專業性的加深擴充;有的是校內研究單位、研究所以學程的形式開課,像是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導規劃的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或是強調台大人所需要的特質,如同領導學程執行長陳永曜老師提到:「領導是長期的事,從服務入手,強調社會服務、社會關懷以及社會責任。」,藉此培養領導才能與創業等等。40個學程各有各自的動機理想,無法被簡單歸類,但大部分學程宣示的核心目標都是要打破系所藩籬,企圖達到跨領域統合。

至於課程規劃方面,基本上由學程主任指定推薦,或委員會決議通過,自主性很高。目前大多數的學程,都是將既有課程,經授課老師同意後,納入學程修課名單中,只有少數台大本身缺乏其領域師資的學程,透過外聘兼任講師、演講等方式,或接受額外補助,或資源較豐富的學程才有餘力為學程開設新課。學程學生在修完大致20個規定範圍的學分後,即可向原承辦單位申請學程證明。大部分學程的修習身份是可以延續到研究生的,但是目前修畢學程的學生,占具有學程資格的學生比例非常低,常常不到一半。這是一個需要被討論的現象,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學生不修畢學程?一方面可能像雙、輔系一樣,面臨學生生涯安排改變、課程與修課無法配合等問題,或學程驅使學生完成的動力不足;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目前各學程設立並不久的時間,導致修畢學生不多。

最初,學程對於申請學生水準的期待不一,而學程彼此之間的目標方向、規劃即更是分散複雜,臺大的學程並沒有一致性的特色與走向。學程就像是一部效能有待商榷的多頭馬車,到底試圖帶給學生什麼?又將走向何方?

註一:台大目前唯一的「學位學程」是「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由公衛學院所設立。
註二:詳可見《國立台灣大學教務處學程諮議委員會設置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