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機械人的機械工場

◎邱彥瑜(社會三)
梅雨季的雨後下午,那架不完整的0218飛機靜靜地伏在15米工程道路的旁邊,一旁黃色鐵皮屋裡的工作機具仍不停作響,面對高聳嶄新的博理館它顯得老舊、斑駁,但它的歷史卻已經緩緩地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忠誠地陪伴著機械系。
長約60公尺、寬約15公尺的挑高鐵皮工場,裡面電風扇嘎嘎作響仍無法消除高溫的感覺,機具們安詳而有秩序地排列在工場的每個區域,彷彿固守著自己特有的專業技術,嶄新的精密電腦加工機器有著空調的陪伴,一座座不同的機具見證著產業發展的歲月。長年累積的鐵屑佈滿各處,想像這二十年來多少個工件誕生於此,牆上強調效率與安全的標語,正是工場一直以來最恪守的原則。


關於歷史

1943年 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開始招生
當時的機械工學科是機械系的前身
帝大原本規劃有四棟實習工場,但戰敗致使無法完成
1945年  光復後改為臺灣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
當時的實習工場尚未蓋好,實習課都是前往現今台視附近的鐵道局臺北機場實習
1966年 鑒於學生人數眾多,計畫興建正式的實習工場(今工綜位置)並啟用
1990年 因工綜館興建,工場遷移至現址,做為「臨時工場」

校園裡的遷徙
  在蓋起一棟棟系館前,臺大校園內本來有許多不同姓氏的村莊,而日治時期留下的舊機械工場,就在現在保健中心前的草皮那邊,而後來那些村莊的土地也都一個個被徵收走了。
  光復初期,當時的社會環境尚未穩定、經濟尚未發展,教學大多使用書本講解,實習與實驗的課程也較少。直到民國55學年度,因應研究所設立、產業界對於機械人才的需求上升,機械系正式設立了實習工場與熱工實驗室,位置就在舊機館後方、現在工綜館的位置。當時有一些老舊的材料實驗設備,還有車床、沖床、銑床與刨床,還有美國贈送的舊工作母機等等,據說還是用牛車將機器搬運至工場裡。整個工綜的範圍就是以前的工場,大約是在應力所前面和心理系前面,每種機具擺放的範圍都很大,而現在工場位置的所在地當時都是一片旱田,附近的村民還會種花椰菜、絲瓜、冬瓜等等,下班的時候路過還會偷採一些回家。
  民國七十九年,由於校方想在工學院推行各系所系館整併的計畫,並由於工學院系所擴增許多,原本的工學院大樓則成為現今土木系館,現在的工學院綜合大樓因應而生,而工場也因此遷到現在的位置,也就是博理館旁邊、資工系館後方。當時校方將工場定位為「臨時工場」,希望有適當位置再搬過去,這一臨時就臨時了二十年。
  搬到現在的位置之後,原本是L字型的鐵皮工場,現在博理館的位置在以前就是鑄造工場還有焊接工場,大約十年前,博理館決定要動工,就把工場部分拆掉,成為現在的直條狀並且加蓋二樓為辦公室。但是空間仍然有限,像是木工和鍛造的機器就收起來了,換了一些比較高科技的CNC銑床、以及其他精密加工機具等等。
  工場原本預計於今年(2010)暑假遷至水源醫工大樓(由鴻海捐贈),但計劃生變,拆遷之事又暫緩下來,至今仍不知何去何從。

在工場的時光

  「不管是電機系、土木系的,都要上工場實習,去那邊上車床、銑床還有打鐵,把鐵棒燒紅敲扁,做出螺絲起子」民國57年進臺大就讀的機械系顏瑞和教授回憶著。早期所有工學院的系(像是化工、造船、計算機、化學等等)都要來工場上實習課,星期一到六的課都排得很滿,師傅們的工作很重。
  劉正良教授提到,以前的課雖然是三學分,但由於安全顧慮,師傅們都不太敢讓學生做,後來都淪為師傅示範而已。但這樣的教育效果其實相當有限,因此後來仍強制要求學生親手操作,並對師傅與學生都再三強調安全的重要性。
  民國七十七年時,機械系必修學分數超過教育部規定,因此機械系調整課程的安排,將些許必修課整合,而應用課程大多安排為選修,視個人興趣發展、選擇。也因此原本要修習三學期的工場實習,現在僅剩下大一上學期,其餘會接觸到工場的課多屬於選修,或是研究所的學生可能會比較常前往工場。

身懷絕技的他們

  雖然工場的主要負責人是系上的教授,但是有一群厲害的師傅們,他們長期待在工場,陪著做作業的學生待到半夜或是假日也來加班。工場是一個硬體長存的外殼,而他們就是使技術流傳不息的傳道者。
  在師傅的回憶裡,早期的老師傅大多是外省籍,多是從兵工廠轉職過來,而現在比較早期進來的師傅,到工場後會跟外省籍的老師傅們學習各個機具的技術,每個機具都有專屬的師傅負責。當時公家單位的薪水都不高,所以很多技術人員不願意到機械系來。而現在的聘用方式則改為高考,擁有高考通過的資格後,可隨意轉任,工場的工作較其他地方辛苦、且採責任制、待遇不高,技術傳承面臨人才流失的狀況。
  除了傳統機具的技術外,隨著機械產業的發展,機械系本身也增添許多自動化、較為精密的機具,師傅們除了保有原本的技術傳承外,也要自己找時間去學習這些日新月異的科技。然而公務員本身不彈性的工作時間,致使師傅們必須自己想辦法找時間跟上教學的趨勢。相較於業界而言,雖然師傅們不用面對可能失業的壓力,但是他們每一項機具都必須相當熟練,並非只是應付單項工作的生產線,而是配合學生與老師的需求做出所需的工件。
  其實原本很多系都有工場,然而隨著各系的發展與重心轉移,最具規模的就仍屬機械系的工場,而像應力所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到工場進行實做訓練,對於實務的技術相當重視。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工場都會拜拜,操作機具的危險性一直都是工場極重視的安全問題,曾在兒童樂園當機師的師傅,來工場後發明了車床專用的夾頭扳手安全裝置,啟動前需將扳手放置於專屬的凹洞,才能接通電路啟動,這個發明使學生多了一份安全感、也為師傅的熱忱感動不已。對於機械與教學的熱情,在每個師傅的眼裡閃爍著,那是他們在這裡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