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財政風暴!TA首當其衝——期盼負責任的財務結構

蕭遠(社會四)

教學助理(TA)薪資大調降!今年5月26日修訂「教學助理制度實施準則」,碩士生薪資從一門課6000元調降為4500元,博士生則從一門課10000元調降為6000元。經過台大研協會和教務處協調後,薪資調整為碩士生4500-6000,博士生6000-8000。

  事情的遠因,在於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也就是俗稱的五年五百億)第一期即將結案,而第二期補助經費將大幅刪減,甚至可能減為原本的一半。而在預算的編列中,關於TA的預算採取專款專用的形式,故預算刪減後,學校在財務壓力下,採取減薪的措施。

  減薪固然傷害研究生工作權益,那裁減員額是否可作為一項替代方案呢?所謂的裁減員額,並非設立退場機制使不適任的TA(例如上課都在上facebook)走路;裁減的對象是「職缺」,唯有減少職缺才可能弭平財務缺口。要裁減「職缺」,就是砍掉某些有TA的課程,或者已有TA的討論課的TA配額減少。

  然而,不論縮減一門課中 TA的數目,或者砍掉某些有TA的課程,都會面臨問題。若減少一堂課當中TA的數目,則學生學習品質必將受限。以帶討論課的TA為例,目前政策是一門討論課有20名學生就配有一名TA。若縮減員額,可能導致一名TA帶40到50人甚至更多的窘境,而壓縮了同學發言學習的機會。

但若要取消某些有TA的課程,根本沒法提出一個標準決定要刪減哪些課程。是用課程性質決定嗎?TA的本質是為了激發思辯能力、提供跨學科交流的可能,任何課程都可能需要TA。與其說 TA輔助教學是某些課程的特色,不如說是種教學方式。

在我們討論要不要降薪、要不要裁員、要不要減課之前,還是要先回到這種教學方式目前的成效如何,以評估更動制度可能的損害。

  TA輔教的教學方式,在頂尖大學計畫補助後得到了很大的擴充,其成效為何?共同教育中心民國九十八年的「通識教育新制實施評估報告」,即針對學生對TA帶領小組討論課程之看法進行評估:7成學生願意修習具備討論課的通識課程,其原因以「有助學習」和「可與助教同學交流互動」佔絕對多數(分佔57%與68%)。而不願意修習的學生的原因則為「三學分不利於排課」「討論課的課業負擔較重」為多(分佔34%與62%)。換言之,目前討論課程已發揮其學習功能並獲得學生認同,甚至不願修習的學生也非因為課程品質不好,而多為其他因素所致。

  至少在帶討論這部份,TA 功效已見其效,而其他類型TA則為帶實驗課程、輔助教師授課改考卷、外語溝通等,亦有其功能。若裁減員額,則學生學習環境受損。但若降低薪資,則研究生工作權益受害。

  財務的問題還是要回歸財務面。頂尖大學計畫的目的之一,在於擴充大學的教學品質。在此邏輯之下,學校自然會擴充許多教學基礎建設,TA討論即是其中一環。關鍵是當頂尖大學計畫結束時,這些基礎建設的維護成本怎麼支應。在財務面上,TA部份(包含薪資、研習營、交流平台等)的支付設計為專款專用,此即為一大問題癥結。專款專用的設計意味一旦計畫收手,TA部份的衝擊層面極大。若能改為統籌統支,或至少彈性資金運用,則雖學校各方面都會有衝擊,但相對地單一面向衝擊不會那麼大。在目前大學朝向自籌經費比例增加的趨勢下,經過時間減緩衝擊還有可能,但如這次TA事件一次收手根本是反應不及。

  頂尖大學計畫本來就是一個短期的計畫,目的是提供大學一個擴充基礎建設的動力。既然為基礎建設,校方就不能期待這種補助長期存在,而採取有補助就做,沒錢就不管的立場。既然成效已顯,校方應改變目前的財務結構,將這些基礎建設的經費納入經常性支出,才是一個永續提昇的負責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