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108課綱專題】循著嶄新地圖啟航——108課綱的課程架構探討

 
柯亮宇 

現行108課綱中,除了各科教材內容的調整外,最大的兩個改變即為課程學分分配上的調整。在課程異動方面,108課綱將各課程區分為「部定必修」、「校訂必修」、「選修課程」與「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四大類,其中選修課程又細分為「加深加廣選修」、「補強性選修」、「多元選修」三小類,至於各類課程之簡介請見表1。[1]

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課程種類中,本文首先將簡介各校在突顯學校特色之「校定必修」,與改革亮點「多元選修」的課程安排。接著,我們走進高中教育現場,了解「多元選修」課程籌辦過程中,第一線教師的想法與他們遇到的困難。最後,我們特別鎖定此次課綱變革中,一直未被關注的基礎能力課程(包含部定必修、加深加廣選修)學分數調整情形,並且探尋高中老師的看法。

表一 (製表:柯亮宇)


部定必修
以「全人教育」為目標,奠定學生基本學力,是所有學生皆須修習
的基本要求,由教育部發布課程綱要, 訂定最低必修學分。
校訂必修
依學校願景、發展特色、師資結構等條件開設之校本特色課程,延
伸各領域/科目之學習,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實作(實驗)
探索體驗或為特殊需求者設計等課程類型為主,用以強化學生
整合與生活應用之能力,不得為部定必修課程之重複或加強。
選修課程
加深加廣選修
提供學生加深加廣學習以滿足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
而本類選修之課程名稱、學分數與課程綱要由教育部研訂。
補強性選修
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個別學習需要,補強學生在部定必修課程學習
之不足,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多元
選修
本類課程由各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開設,各校至少
提供 6 學分課程供學生選修。本類課程可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
語文(含新住民語文)、 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
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
課程。
特殊需求
領域課程
專指依照下列特殊教育及特殊類型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所安排之課
程,包含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生活管理、社會技巧、學習策略等特
殊需求課程,及特殊類型班級學生依專長發展所需,提供專長領域
課程。


從多元課程設計看學校定位

校定必修與多元選修兩類課程,皆可算是脫離原本以「基本學科」為導向的高中多元課程。根據國教署發布的新聞稿,透過多元選修課程,教育部希望引領學生在試探、選擇到專精的學習過程中,成為會溝通、懂互動、能參與社會的優秀公民。而就操作層面而言,多元選修課程旨在依照每個學生個人的興趣、性向、能力與未來不同進路的需求,藉由結合地方特色,開設跳脫過去「基本學科」框架之特色課程。以台中的大規模跨校選修聯盟—「悠遊台中學」為例,就與台中當地的靜宜、東海、逢甲等大學合作,開設從餐飲管理、文化設計等「接軌就業實作課程」,到天文、醫學工程、財務金融等「大學科系專業的銜接課程」,並且利用週六開課來解決跨校課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

關於課程個案的深度介紹,親子天下等教育主題雜誌都有很詳細且多元的記錄,而從中可以看出一個趨勢:為了呼應此次課綱目標強調的「在地特色」,許多縣市鄉鎮的高中都會選擇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或在地產業脈絡開設相關課程,像是花蓮高中的「花蓮學」,以及高雄仁武高中因應地方產業趨勢設計,解決鄰近仁大工業區工業污染問題的「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相較之下,台北都市區高中的「代表作」則傾向強調「跨國交流」、「培養國際觀念」,像是台北中正高中的雙聯學位,或台北百齡高中的跨國交流聯盟。另外,大數據、程式設計等課程,也順著世界潮流成為各學校開課的熱門領域。[2]

而為了108課綱,教育部做的政策準備,則多以協助現場教師的課程籌備居多。然而有關於多元選修課程的籌備與實行,在教育現場我們仍然觀察到許多問題,以下我們將透過與高中教師面對面訪談,試圖描繪出他們在教育現場實行新課綱方針,尤其是多元選修課程籌備上所遇到的困難與心得。


在教育現場看見多元選修課程的籌備與挑戰

「特色選修課程」這個概念,其實在許多學校都有提前做準備,並列入國教院、市政府教育局的「前導學校」。像是台北市立中正高中教務主任黃詣峰認為他們作為政府支持的前導學校,從103學年度開始就有所謂的「特殊多元課程」,以自己國文科教師的身份開設的課程「築夢壯遊」為例,課程目標在於希望同學把在學校所學變成一個完整的旅遊計劃,並進一步延伸到旅遊後可以做文學性的書寫,藉此結合到老師國文本科的專業。這樣的課程設計包含了知識累積、計畫、執行與文學書寫等步驟,其實就是跳脫原本高中「知識」導向的學習,延伸到後面實務問題的解決、完整計劃的規劃能力,甚至是生活風格的培養。

然而,許多受訪的老師都提到,108課綱的全面實施仍然太過倉促,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教師來說是一個相當嚴峻的挑戰。「對老師們而言,他們過去的培訓對這一塊是缺乏的。或許老師們是可以參加一些研討會,但是要參加研討,最實際上的前提是他那時候剛好沒有課。而且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你要先具備一些知識基模才可以理解對方所說的話,而我們老師們因為沒有這樣的經驗與知識基礎,所以從研討中所獲得的往往是有限的。」建中的沈容伊主任說道。

在課程設計上,老師們一樣面臨能力不足的問題。「像是每次上課前我們老師們都會集體焦慮,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準備是否充足。」大直高中的歷史老師杜可瑜不諱言。過去的師培體系,導致許多老師在開設主科之外的多元選修時,會選擇「把平時主科課程中最精華的部分抽出來放大」,但對杜可瑜老師而言,那原始課就像是被稀釋的咖啡,「會變得很難喝」。於是她選擇另外準備課程,「那需要不斷學習精進,需要很多時間的醞釀。」但理念無法避免地碰上很實際的問題,那就是認真的老師會分身乏術,像是對認真的一種懲罰。

「以大學教授,他們花大多的時間在做研究,只有少數時間在教學。但高中老師有自己原本主科的課要顧,再加上一些行政庶務,那如何再籌備一門精緻的課?」她早在108課綱上路前就已經開設過人權議題的相關特色課程,她帶著學生和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日日春協會從事性工作者的阿姨對談。然而這些都是在她每週上了8堂歷史課、每次段考出兩份題目、批改全年級學生考卷之後,利用剩下來的空閒時間做準備的。

「這牽涉到大小校結構差異的不平等」,除了要求高中老師十八般武藝似乎有點過於苛求,杜老師更指出了我們從未想過的面向——學校人數多寡所造成的教師工作量不平等。「雖然鐘點時數一樣,大校的老師只需要上一門課,我在小校要湊滿16的鐘點,我要開3門課,那我要怎麼讓這三門課都一樣精彩,我一天也只有24小時。」她認為「要求多元」的108課綱實施後所造成的結果,是老師的工作量與學生的表現,都呈現M型化的趨勢。


部定必修學分數降低帶來的衝擊與反思

除了吸睛的多元選修,新課綱安排中時常被忽視的「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兩類課程,學分數下降的議題也值得我們討論。所謂「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即是過去舊課綱中,共同必修的國英數社自等「主科」,以及分組後針對文理組差異於高三修習的「選修物化生」及「選修歷地公」。這些課程被視之為奠定學生基本學力,與滿足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也是過去高中生心目中對於「高中所學」的主要印象。然在108新課綱中,部定必修學分數大幅減少,從過去的160降至118學分,間接影響高一高二時,各主科在課程內容與時間安排上的重新調整。

而對於這樣的政策改變,有些老師欲哭無淚,但也有老師抱持著比較開放的心態。「對老師來說,其實時數再多都不夠用。」大直高中的黃詣峰主任認為這樣的政策立意良善,為的是讓學生可以自動自發的學習。而面對時數下降,教師應該要努力去蕪存菁。

說起來或許容易,但像是歷史科的杜可瑜老師,她認為要老師在教學上去蕪存菁,目前遇到的問題在於「教材並沒有跟著瘦身」以及「台灣家長對教育的錯誤期待」。以現在看來,教材內容仍以知識點為學習主軸,而非以能力導向:「因為108課綱是理想與保守派妥協的結果,很難一次到位」,她認為這會導致老師只能迅速、草率地將龐雜而充滿背誦知識點的教材帶過,而不是真正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另外就目前台灣的環境看來,就算教學形式可更彈性、讓老師只教「方法」,早點放學的學生,台灣的家長會選擇讓他們回到家自學、寫作業、準備課堂討論,仍舊往補習班送,希望補足學校「教不夠」的部分,她也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當然,要是學分降低,在主科上老師能給的一定變少了,像是武陵高中的數學老師就說,「學生回來跟我說他高中沒有學到微積分很痛苦,高中的東西一直在減輕負擔,上大學以後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就下降了。」這是無可避免的問題。另外他也提到背後牽扯更為龐大的問題——提早決定志願。這個政策的目的,是在於「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每個東西學到這麼深」,但這也導致學生「必須更早就要確定科系的感覺,因為我高一的時候就要去做選修、選組,那些東西都跟高三推徵科系的時候會有很大的掛鉤。」甚至加入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進來,「如果高一選了生醫組,你將來要去選資訊組的科系就很難進去,因為現在有一組就跟資訊有關。」這可能使得普通高中更「不普通」,反而像是技職學校的分科系統。

綜上所論,降低「主科」的學分數,是希望培養高中生自我探索的機會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就目前看來,教材的內容、家長的想像與大學端的期待都還沒有到位,要如何做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政策該做的或許不能只是放手,更需要透過教育現場與對大眾的觀念推廣,直接地教導孩子,也告訴大人,如何利用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與資源,達到課綱所期待的自主與自律。


未來關鍵在大考的走向

總結來說,108課綱立意良善的課程架構設計,仍然面對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包含中央下放學校定位的自主權,可能面臨國際化與在地化的二元想像,加深各高中在城鄉與升學率上的不平等。另外,新課綱主打、琳瑯滿目的多元選修課程,背後可能暗示了教師的超時、過勞工作,課程內容也時常因為時間、能力不足而不得已成為東拼西湊的大雜燴。而基礎學科學分下降,意圖打造彈性、自主、探索的學習環境,也可能因為教材、家長與大學端的期待而變質,或反而造成敦促學生提早選擇志向的未預期反效果。

對於未來的展望,多數老師認為大考走向是關鍵。「考試領導教學,像是現在考題從背誦逐漸變成閱讀為主的題目,那教學現場就會跟著改變。」中正高中的林豐藝老師認為108課綱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影響最大的還是大學的入學方式,也因此學習歷程檔案就變得重要。而另外一個改變的重點,是考試的題型。杜可瑜老師根據歷史學專業點出社會學科考題的改革關鍵,也就是已經討論無數次的申論題型議題:「如果仍以選擇題、以知識點為主,那麼就算改成專題式的教學內容也是無效的。」

雖然有不少困境與問題等著被解決,大多數老師對課綱的遠景與前進方向仍是樂觀的,他們相信時間的醞釀,會使108課綱的多元目標越陳越香。建中的沈容伊主任就是其中之一,她認為108課綱是具有前瞻性的,因為課綱的架構顛覆了測量知識的方式,而所謂的素養導向所強調的即是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又不抹煞其中的專業性。當跨出正確的第一步,她相信根據108課綱所訂定的目標,「學習確實充滿了可能性。」



——————————————————————————————————————————————————

[1]表格內容摘錄自教育部公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2]詳見《親子天下》107期7月號–108課綱升學對策
[3]教育部報導,106-04-28,〈107學年度落實多元選修,108學年度新課綱穩健實施〉,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F033700D0680C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