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孟哲、吳培鎰、楊凱傑
今日(13日)上午在博雅 101 教室舉辦的臺大 108 學年度第二次校務會議,其中建議「設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的提案第三案頗受各方關注。日前,臺大學生會長凃峻清倡議轉型正義,引起部分校友反彈發起支持保留文物地景連署,累積已破1.3萬人。針對此事,學生會認為連署內容非事實,校友中心協助轉發連署亦有助長謠言散播之疑。
今早校務會議前的博雅 |
學生會長於說明本項提案時,首先針對媒體的解讀提出澄清,強調轉型正義的追求是以多元的觀點呈現校史,完整認識受害師生與加害體制。校園轉型正義小組的定位,是在於事務性統整,種種議題並非獨斷決定,而會經過討論程序,像是與校史館等相關單位進行溝通。學生會長提及,轉型正義的意涵並非針對特定的人事物,而是整體性的規劃與評估;針對不義遺址的應對,國內外也有許多不同做法,包含設立相關的標示或紀念,而非將其簡化為單純拆除。學生會並對這兩日引發討論的「造謠事件」提出質疑,認為校友中心轉發不實資訊,有違行政中立。
▍秘書室回應:校友中心只是轉發,並非操弄
針對行政行政中立的質疑,臺大主秘孫效智表示他在開會前一日(12日)才獲悉該狀況,並否認臺大校方介入此事。他指出,日前多家媒體訪問網路連署參與人,這些受訪者各自說明了發起的緣由與依據,多是認為事態嚴重,而自行發起連署。孫效智也說:「感覺事態嚴重是他們主觀的感受,他們對事情也會用他們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誤解。就行政團隊而言我們都不予置評。」
就學生會公布校友中心執行長劉寧在群組中號召連署的對話截圖,孫效智反駁說校友中心只是接受校友委託代為轉發文稿,並非由校方發動。他進一步說:「學生會的說法是倒果為因,校友中心的職責本來就是聯繫校友,並且將校友跟母校做連結,校友中心代為轉發,是因為這是校友們關注的重要議題。」並稱這是「校友中心本來就有的正常運作」。孫效智進一步指出,學生會長稱劉寧「親自造謠」、「謊稱」實為揣測,並說學生會的言論已有「公然毀謗」之嫌。
秘書室也強烈反對「造謠」的說法,認為提案中有沒有提到傅園、傅鐘,大家看了自有公評,因此連署發起人才會在文稿中使用如「恐涉及」等較保留的詞彙,應不涉及造謠。他認為,在秘書室的立場中,校友的訊息只是一種「意見表達」,是否客觀、偏頗,並非行政團隊應該為他們說明之事。
對於主秘的說法,場內有代表提出不同看法,臺大心理系教授陳建中質疑:「現在校友中心轉發會不會太浮濫了一點?」並指出若要求轉發拔管訊息,難道校友中心也會轉發嗎?此處,已顯現出校方作為公部門,其在選擇與轉發資訊上是否應受到限制的問題。
▍小結:就算是轉發,也是篩選過的資訊
有別於個人在校友群組中發文,由校方代為轉發的行為,本身就是官方資訊的輸出。校友中心作為秘書室下的組織,其與校友群體的連結之廣,使得在資訊傳遞上具有極大影響力,因此在消息輸送上更須審慎以對。作為深諳行政中立原則的秘書室,難道能稱其轉發的言論是否客觀、偏頗,並不是該單位需說明與審視之事嗎?
就算只是轉發,其轉發的資訊已經由撰文者篩選,並置入其主觀看法,尤以校務會議相關的連署本就涉及校務決策,秘書室又怎能一面聲稱對議案不便表態,一面轉發對議案發特定立場的連署?此類資訊的傳播,已是對議題的實質評價,「傳達重要議題」的說法難以掩飾偏離行政中立的事實。
此外,如果真如會議代表所質疑,要求校友中心轉發「拔管」等倡議,校友中心會如此欣然地為校友服務嗎?如果這等要求只被有立場條件地接受,校友中心恐怕已成為特定立場濫用話語權的工具。
▍設立小組是威權再現?轉型正義無共識
學生會提出的轉型正義小組提案最終以24票贊成比109票不贊成的懸殊比例遭到否決,顯示大多數與會教授和學生代表間缺乏共識。
會議中除了校友中心的造謠風波外,也有多位代表就提案本身表達看法。首先是對轉型正義小組本身的質疑,生科院代表施秀惠教授則認為轉型正義小組是一個「管山管水管全台灣管全宇宙」、「權力大到讓人肅然起敬」的「可怕的組織」,社科院代表陳淳文教授甚至將學生類比為過去納粹德國洪堡大學的焚書運動,認為轉型正義小組是要拆除、毀損和清除,不符合大學制度本身的意涵。
其次,也有代表認為已有中央法規,因此大學不需要也不應該再設立小組,再設立會造成業務重疊,是「不信任國家」。社科院代表陳淳文更繼續指出,國家已經立法規定由促轉會專責管轄,「台大沒有任何資格、權力」再設立小組。
此外,也有代表提出,對歷史真相的追求應該交由專業進行,否定轉型正義小組追求歷史真相的功能。醫學院代表張智芬就提到,要由「獨立、自發性」的研究才有公信力,若是以團體來做,會失去公信力。管中閔校長在結語時也說,「對與歷史真相的發掘,是需要更多的科學、學術的研究來達成,不是可以靠大家用開會或投票來決定」。
▍小結:不只無共識,還是無認識
從校務會議中的討論可以明顯發現,許多代表都對「轉型正義」的概念本身欠缺了解,甚至是有所誤解。會議中就有代表提到2018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副主委張天欽的失言事件,認為是促轉會或轉型正義本身「就有其紛擾性」,也才引起校友恐慌。值得反思的是,許多代表對於「和諧」的想像,其實是建立在受害者的被迫噤聲和對加害體制的錯誤認識上。就像解嚴後,曾經主導特務機關的蔣經國持續被視為是「勤政愛民」的政治典範,卻忽略陳文成案、林宅血案等政治案件至今連兇手是誰都尚未偵破。
另外,認為轉型正義小組「權力大到讓人肅然起敬」,也令人感到困惑。在學生會提案的條文中,該小組若是希望有具體作為,像是通過像是更改建築名稱等,都依然需要經過校內原程序來進行。
除了陳淳文教授認為台大無權再設立轉型正義小組令人費解外,轉型正義也不該全權信任、交由國家進行。民間的監督和參與始終是重要的,台灣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同於南非等國家的轉型正義由執政者發起,台灣在2016年以前,儘管發生過政黨輪替,轉型正義卻遲未有進展,但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等民間組織持續努力,在長期的監督與倡議下,才有後來的促轉條例等實質進展。
最後,儘管如同管校長所說,對歷史真相的追求需要嚴謹的學術態度,也十分艱難,但這不代表對歷史詮釋等價值判斷就應該全權交由專業社群壟斷。由民主審議的方式去推動轉型正義,正是因為追求真相只是第一步,要「面對歷史」必須在討論和對話中形成整個社群的共識。這會是漫長的過程,也難以輕易指出所謂「最正確」的道路,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認識之前先恐慌,在事實之前先批鬥,絕對無助於走向更民主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