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108課綱】歷史課綱新紀元:素養能力架構下的前景與問題

 
鍾佳倫 

  經歷了多年的反課綱風波與微調內容的爭議,教育部終於在2018年拍板公布新版的108課綱,秉持以人民為主體的觀點,藉由動態分域架構,從臺灣、中國和世界等分域間的互動,透過歷史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基本素,新的高中歷史課綱在這樣的原則與精神下於焉而生。而其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改革,莫過於將「探究與實作」這個元素納入新的課程安排中。

  在欣喜於歷史課綱看似稍稍擺脫傳統課綱的傳授、灌輸為主的模式,甚至帶領學生朝向探究、發展能力之餘,新課綱仍有著許多亟待解決的議題。

  新課綱的形式方面,新增了以歷史學探究為內容的「探究與實作」選修課。就此,受訪的大直高中杜可瑜老師則認為,相較於歷史本科擁有清楚的教學目標得以評估,但在多元選修課程,教師永遠不會知道本身對課程的準備是否充足。一切猶如盲人過河,第一線教師只能在不斷的嘗試中摸扶經驗的卵石迂回前行。但縱使草創初期艱辛難行,這樣的立意仍值得加以支持。

  又教科書內容的編撰方向,也從以往舊課綱依照時間軸前進的形式,改由族群、性別、國家歷史、科技、環境與藝術史等主題式的型態。例如必修部分,台灣史新增「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現代國家的形塑」等主題;中國史則多了「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等內容。新課綱試圖從縱跨不同領域的宏觀視角,和舊課綱時序式的安排進行區隔。這樣的設計不僅反映了當代全球史學議題的趨向,事實上也極大化歷史學專門領域的範疇,展現了對歷史學科的當代關懷。

  面對這樣新穎的架構安排,杜可瑜老師則認為,新課綱的立意值得加以支持,但就歷史學科而言,且最重要的是,舊課綱以知識、記憶為導向,新課綱則強調能力層面的擴展,那麼在知識量的呈現勢必要多加思量與取捨,否則以新課綱所期望搭配多元選修課程,輔以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行閱讀的方向,仍然只會在課後補習教育的風氣下功虧一簣。

  本次修訂課綱,也增加許多新的議題,像是當代原住民的處境與權利伸張、民主化的追求與人權運動戰爭經驗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個人、自由、理性的價值探討等,可以說是回到以人民為核心的論述,一別過去以帝王將相、王宮大臣為敘述主軸的傳統敘事架構。新課綱的設計,反映了作為一個現代公民需要關心的人權、民主與現代性問題的精神。

  另外,老師也提到新課綱新增這些以往不常出現在傳統教科書上的內容,有助於學生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歷史,新課綱在此等於是替學生們逐步地開拓眼界,儘管初步嘗試難免在各方面都略顯不足,卻是值得在未來好好努力實踐的方向。新穎議題的背後需要學生攝取更多知識量,以其補充脈絡,但並非是這些支撐的知識量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步調下又成為試卷測驗的工具,教育部在新課綱的安排策略上,仍然要重新認識這些補充知識在現今歷史教學的真正用意,否則比以往更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

  108課綱亦牽涉跨社會科主題的匯整,即不論是歷史、地理、公民科,都希望採取多重策略進行統合,達到培養現代公民的目的。選修課程上出現包括環境正義、社會正義、轉型正義等議題,甚至族群、性別、科技也涉及整個社會領域的統整概念。老師在訪談中則提到他的隱憂,多元整合的課程的確對於教學有所幫助,卻也容易受制於城鄉差距,規模較大的學校,如建中,能擁有較多的資源與財力來發展;相較於規模較小的社區高中,每位老師除教學外亦擔任不少行政工作,面對需要比以往投入更多備課心力的新制課綱,怎麼準備已成一個迫切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總言之,本次新課綱在修正程度上做了比以往更大幅度的突破,在浮浮沉沉的教改之路上,算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誠如訪談中第一線教師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對歷史學科教育本意的真正期待,歷史的學習應該是能夠對過往史料深入體會、認識,並且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過去與現代是否能有所借鏡或引發新的想法、意見。如何將過去只聚焦於測驗學生知識量的學習模式,在新課綱的改革下逐步升級成素養能力的培育,在有限的資源下又要如何打破城鄉差距的藩籬,使多數師生受惠,未來仍需要各方一同努力發想並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