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主編的話

◎呂庭佑(機械四)、黃宋儒(機械所)、李問(人類三)

「機械館要拆掉,起大樓啦?」聽到機械舊館和志鴻館即將拆除的消息,九十歲的翁通楹教授在電話另一端的聲音,顯得相當驚訝。翁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光復後不久就在機械系任教,朝夕與機械館相處。後來工學院的研究大樓「志鴻館」,也是在翁老師擔任系主任時,向系友募款籌建。

許多機械系的學生,聽到舊機要被拆除的時候,和翁教授的反應相似,一方面驚訝於拆除的計畫來的這麼的急,一方面對於新的機械系館,有著更深的期待。

幾位機械系的學生,為了想保存機械系的記憶,原先試圖以簡單的攝影,錄音,紀錄這些關於機械系的曾經。在向系主任張所鋐教授徵詢同意的過程中,受到主任的鼓勵,開始了這項計畫。機械系四年級的呂庭佑、黃婷筠,機械所黃宋儒,共同邀請台大意識報社和海島新聞,參與這次的紀錄計畫。由意識報社主導訪談以及文字紀錄,並由海島新聞社擷取訪問片段,搭配機械系相關的活動錄影音,完成一樣多媒體的紀錄檔案,供未來機械系學生瞭解機械系曾經有的這段回憶,也讓過去的校友們,回到校園的那一刻,可以看見那份屬於自己的回憶。紀錄的目標,包含了機械系所屬機械舊館,以及機械系實習工場,還有由系友募捐的志鴻館。

機械舊館位於活大和工綜中間,該建築建於1944年,是台北帝國大學時期所蓋的最後一棟建築,卻擁有與椰林大道兩側建築物截然不同的灰色造型。而志鴻館建於1979年,位在舊機和女九餐廳中間,伴隨著台大工學院的學術研究一起萌芽。配合機械新館的工程,機械舊館以及志鴻館即將於今年暑假拆除。新的工學院綜合大樓(又稱工綜二期、機械新館)希望能解決工學院空間不足的問題。機械系實習工場,則是原先預定最早拆除的目標,後來因故改變計畫。

今年九月進到台大的機械系學生,很可能不知道這裡過去曾經有兩棟機械系的建築物。也很可能不知道這兩棟建築物中曾經有發生過什麼事情、進行過哪些前人的研究、辦過哪些活動。台大校園中的記憶其實非常短暫,如果我們不特別去保存,很容易就會遺忘。記取過去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對自己有反省與成長,而不會將現在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除了舊機和志鴻館的紀錄之外,本刊也將介紹機械系的實習工場,一方面談談工場的歷史故事,更同時讓更多朋友認識在工場工作的師傅。工場是機械系在教學、研究之外,一個特殊的環境,充分展現工學院「實做」的特色。而工場中的師傅各個身手不凡,同時也見證者不同時期台大,以及台灣產業的發展。在台大的學術殿堂中,工場具有的獨特地位,希望藉由本刊,讓鮮為人知的黃色鐵皮屋,可以在閱讀本刊後,讓更多人認識他。

感謝機械系張所鋐主任主持這次的典藏計畫,以及對這份特刊的重視。感謝機械系教授翁通楹老師、黃振賢老師、劉正良老師、周賢福老師、陳永傳老師、顏瑞和老師、周元昉老師、廖運炫老師、謝淑華老師、劉霆老師、王富正老師、林沛群老師等配合這次特刊需要,接受我們的訪談。感謝實習工場初玉臣師傅、廖慶彰師傅、韓道合師傅、陳朝琴師傅、洪秋復師傅、林榮輝師傅、黃金潭師傅、林瑞陽師傅、吳中興師傅、張適銜師傅。感謝土木系張阿本先生、機械系張順章先生特別花時間撰文和分享對舊機和志鴻館的瞭解。感謝機械系潘宜中先生、杜維謙助教接受我們的訪談。感謝三大建築師事務所的陳勇男先生和許文傑先生。感謝機械系系學會歐俊傑會長,以及系學會其他的幹部成員。還有許多其他支持我們這次活動的老師,學校的工作人員,校園週邊的人士,機械系畢業的校友,都是我們資料寶貴的來源,整理這些記憶,也是我們的榮幸。最後,感謝海島新聞的楊緬因和蕭農瑀,和意識報一起進行訪談並且一同整理訪談資料,讓這份特刊得以順利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