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學程」能幹嘛?─談學程的起因與挑戰

◎邱彥瑜(社會三)許月苓(社會二)

   前面文章敘述了學程在台大的現況與面臨的質疑,然而,到底學程是為了甚麼而產生?身為高等教育中一股新的趨勢,學程又能為上述的問題帶來甚麼樣的幫助? 為了回歸「學程」最初的理想,我們有必要回到社會現象與大學現況做討論:近年來,大學的開放林立,高等教育面臨一些以往少見的質疑,對學生來說,高學歷再也不是未來工作機會的保證,除了普遍失業的趨勢外,新聞上常看到企業家感嘆高學歷人才未必是最理想的員工。就台大而言,儘管依舊以「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卻也依舊面臨到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的焦慮,以及傳統學科領域急劇變化的壓力,特別是人才培育與職場之間的斷裂與脫節,是最為無法被忽略的現況。


跨領域的整合?  

  「大學科系的成立與否,都與產業的需求有很大的相關程度(侯孟君,2007)」高等教育做為人才培育的專業途徑之一,勢必在許多方面會受到當時產業環境與領域發展的影響,不僅是在於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或是在系所招生時,必定都會考量到與職場的結合。民國94年,政府在重點人才整體培育與運用規劃報告中提出「培育重點領域與跨領域人才」,因應產業界對於跨領域能力的人才需求,將偏向採取分流學制彈性化、推動學分學程等等教育政策。

  在現有的學系制度下,各科系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彼此隔離而疏遠、看重自身學科,而面對產業界不斷變動的需求,學校方面的資源與組織能力無法以大量增設新系而趕上趨勢,因此教育部於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之建立彈性人力培育部分提及:「設置彈性學程,允許以學程招生並授予學位,逐步打破系所僵化的結構」。

而我們也能在〈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辦理跨領域學位學程及學分學程要點〉中發現,為了鼓勵大學回應產業及社會需求開設跨領域學程,可以申請補助的學程,除了必須由兩個學院所合開,其他必須符合下列國家政策的需求,包括:海洋法政領域、健康醫療照護領域、文化創意領域、綠色能源、科技管理服務、華語文教學研究、臺灣與亞太區域研究、婦女研究與性別平等研究、新住民家庭經營等九大領域。而在這九大領域中,台大多有開設相關學程,一則可能是因學術資源較為豐厚,台大本來就有所擅長;二來可能是做為標竿的綜合型大學,台大有責任呼應國家政策的走向。

僵化制度下的救命丹? 

  那麼,學程本身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呢?更為彈性的設計是主因。包括以課程規劃為其主要推動方式,設計出符合學生對特殊領域需求的課程安排,輔以可能會有基礎與進階課程的設計;此外,在某些實用性、技術性的學程中,實習課程的安排更能落實其理想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對不同領域的整合,台大因為本身學術多源發展的定位,擁有更多的優勢。進一步地,學程被預期能夠適應社會、產業的迅速變遷,能填補現有高等教育架構的不足。

  而「學程」實行方面的優勢則為,能夠在短時間內針對各種資源,包括師資、經費、空間等上做進一步整合,因為程序不像設立新系所那樣繁複,也不需要那麼多的資源,因此對於學校而言相對較有彈性,比較好成立;但也因此容易造成定位上的曖昧不清── 「學程」的成立門檻較低缺乏嚴格審核,加上沒有嚴格明確的定義,於是「一套相似課程的組合」被賦予了 「學程證明」,讓原本因為新出現而不太受到職場辨識的「學程」,可能遭受到更不為重視的結果。

另一方面,承襲著社會壓力,為了快速應便外界對台大的深刻期許,可能在未經全盤、慎重的考量下,「學程」或許成了能立即搬上檯面、展示學習成果的回應方法。


被忽略的宗旨

  回顧學程創立的起源,對於台大而言,因為本身就具備完整而豐富的學術領域,來自各地的眾多學生意味著更多元的學習需求,40個學程百花齊放於各個學院之間,然而就前面幾篇文章看來,繽紛的表面下似乎更顯出校方單薄且缺乏誠意的想像。

  許多學程的設置是被安排在重點研究領域的計畫中,像是奈米科技學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程等,因為在新興領域的拓展中,人才培育是極度被看重的一塊,但必須建立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石上,讓最新的研究快速回饋到教學生,透過教學相長的刺激才能使這樣的專業性生生不息。

  此外,學程的優勢之一的確在於其彈性的設置,似乎能夠以較少的資源來補足新領域的開發,但是學程之所以能夠有其獨特地位、並能夠培育理想人才的一個必要條件,來自於對「整合」的重視,而非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抓一把課程賦予其學程美名,僅是被動的將現有資源做合併,那將與雙修、輔系或甚至只要選課程度更加開放有何差異?對於學程,學校的想像僅止於更多元的學習需求,這樣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方式卻是模糊不清的,只模仿形式卻忽略根本的意義,那麼「學程」該如何建立其重要性,及獨特性呢?一個更完整、更嚴謹且破除僵化的想像是必須審慎思考的。

在學程完成率偏低,以及申請人數不多的情況下,除了檢討資訊是否能確實傳達到學生手上,,以及資源分配的問題之外,「學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應該要有更嚴謹的配套措施與決策過程,更重要的是考慮該怎麼讓「學程」的規劃變得更加完善,而學生也必須思考,究竟,什麼樣的「學程」是我們所需要的呢?

參考資料:侯孟君(2007),〈我國大學跨領域學程之研究〉,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