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一棟建築的生命之旅——舊機的歷史變遷

◎李問(人類三)、廖明中(人類一)

從日治末期完工到現在,舊機已經經歷了六十六個年頭。在這一甲子的歲月中,舊機的功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機械系的發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使用方式。1979年志鴻館落成,1991年工綜的完工,也使得舊機的定位一再的做出調整。

假使我們把舊機館比喻成一個人,那它確實經歷了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每個時期都在機械系這個大家庭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今年暑假工綜二期的完工,則是舊機館生命的終點站。

青年期(1944-1979)
關鍵字:教學、研究、行政、教授、學生

今天的舊機館以大學部的學生活動空間和研究生的研究室為主,不過,五十年前的舊機曾經是機械系的教學、研究和行政的中心。這是青年期的舊機,當時的舊機還不叫「舊機」,而是大家口中的「機械館」。系館在一片農田中豎立,隔壁就是水田和農人的菜園。往東邊走一點,在今天的電機二館那邊,就是顏家的四合院,機械系的技工顏忠明先生和工場的林瑞陽師傅從小就在那裡長大。小椰林大道旁還有瑠公圳的大安支線。這時候的機械系在許多方面,都還處於萌芽的階段。

早期的器材和經費都不足,由於沒有國科會或是企業的贊助,有能力進行突破性學術研究的老師不多,整體而言也還是以教學為主。已經退休的黃振賢老師說,最早期的機械系有進行研究計畫的只有陸志鴻教授、呂璞石教授和他自己三個人,至於其他的老師比較傾向理論研究或是教學。

曾任台大第二任校長的的陸志鴻老師,是當時材料工程領域頂尖的學者,對機械系和後來材料系人才的培育,都有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機械系系學會,曾經是陸志鴻老師的研究室。而隔壁那間每天中午學生聚集的聯誼室,則是他的實驗室,裡面擺了一台石墨型的金相試驗機,進行單晶的實驗。一旁系隊擺放球具的置物間,曾經是沖洗實驗照片的暗房。陸校長還有在1960年代使用全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正是架設於舊機的一樓。走到志鴻館和舊機的中間,會看到牆邊有一個比電話亭大一點的水泥方塊,就是電子顯微鏡用的冷卻器。

舊機東側的一樓有挑高,一二樓連在一起,旁邊圍繞著鷹架般的走道。這一大間曾經是黃振賢老師的實驗室,他從學生時代便跟呂璞石老師一起進行熱處理的研究,特別是針對鋼筋表面處理的研究。西側的大教室是一度是圖書室,後來變成圖學教室。二樓的其他部分,除了一間普通的教室之外,以老師的辦公室為主。隨著機械系的老師變多,空間也越來越擁擠,好幾個老師要一起用一間辦公室。一樓有材料測試、衝擊測試、流力實驗室還有系辦。

學生主要上課的地方,除了新生、共同、綜合大樓之外,有些課程就會來舊機上課,包括機動學、機械材料實習、圖學等。1955年之後有一大部分的課程會到工程館上課(現在的土木系館)。不過,多數的學生除了上課之外,比較不會到舊機裡面來。男生第五宿舍、第六宿舍、實習工場、熱工實驗室也都在機械系館附近(現在工綜的位子),學生在這裡來來去去。

壯年期(1979-1991)
關鍵字:行政、教授

機械系一直到1966年才設立研究所,開始招收少量的碩士班學生。到了七零年代,隨著旅外學人逐漸歸國,系內的實驗室開始產生空間不足的警訊。1979年,機械系和土木系合力建成了志鴻館。

這是壯年期的舊機。學術研究的氣氛蒸蒸日上,全系上下因為學術研究的開展而士氣高昂。年輕教師的研究室都在志鴻館、需要用到先進器具的實驗室都在志鴻館、每天中午教師間的聚會也一樣在志鴻館。不過,機械系的系辦還是位於舊機,系館也仍然以老師的研究室為主。志鴻館是機械系多年來努力的成果,也是系友和教師募款的心血結晶,就有如舊機館優秀的孩子。

這時候機械系的學生呢?教師人數的增長,代表眾多的研究室擠壓到了實驗室和教室的空間。於是,除了一兩門小班的課程,舊機館也不再是學生上課的地方。機械系學生每天上課的地點不外乎是綜合教室、共同教室,有時候還在農藝系館的教室上課。研究生的人數還不多,大都聚集在志鴻館的實驗室。舊機館是機械系的中心,卻不是與學生親近的地方。除非要來系辦處理公務,或是要來找老師,機械系的學生反而不大會到系館裡面來。壯年期的機械館儼然是一個大人的場合,是屬於老師的活動空間。沒有教室、實驗室不多、也沒有師生之間互動的空間。

到了1980年代末期,國內的學術研究又進入另一個高峰。顏瑞和老師提到,隨著經濟發展,教育部開放大量員額給各大專院校,並且開啟科技專項和實驗器材費用補助。而國科會以補助的方式鼓勵老師做研究。機械系也在這時候開始建立起更完整的修課和研究制度。志鴻館的研究室被塞滿,一些新進的教師又進到舊機館四人一間的研究室。

然後就是工綜的時代。

老年期(1991-2010)
關鍵字:學生、學生、學生。

工綜的落成對於機械系的空間配置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系辦搬到了工綜之後,舊機的名稱正式從「機械館」變成了「機械舊館」。實習工場搬到了現在的位子,原本位於舊機館和志鴻館的系辦、實驗室和研究室全部魚貫進入嶄新的工綜大樓。工綜成為機械系的行政、研究與教學中心。

志鴻館在工綜蓋好後,經歷了內部空間的調整,機械系大部分的空間讓渡給土木系和材料系使用。不過,舊機依然整棟都是機械系的。那這麼一來,舊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事實上工綜落成後,舊機便正式進入了老年期。隨著系辦和大部分的研究室都撤出了舊機,舊機館猶如退休了一樣。雖然舊機還有幾間實驗室,不過大多數的老師沒事不會到舊機。舊機釋放出來的空間,搖身一變成了學生的活動天地。過去嚴肅的研究室成了系學會、聯誼室、系K等學生活動空間。二樓是研究生的實驗室,不需要太多實驗器具的研究便可以在這裡進行(例如統計或設計)。

老年期的舊機在某些方面沈靜了下來,卻多了一種含飴弄孫的活力。大學部的學生每天在舊機門口群聚,中午在裡面吃飯,考試前在系K奮戰。辦之夜或是其他活動的時候,也是在舊機準備。研究生有時候夜宿在實驗室,相較於工綜是更自由的空間。舊機不再是機械系的中心,卻成了學生活動的重心。今天的大學部學生或許在工綜上課,可是對舊機卻帶有更多的感情。

機械舊館經歷了生命的不同階段,如今即將走到終點。不同時期中與這棟建築物相遇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觸。舊機的角色,經歷過許多次的翻轉。當我們回顧一棟建築物的一生,便會發現很多事情不只是有現在的表象,就如同我們對一個人的追憶,不會僅僅看見他的晚年,而是能感念他在不同時期所做出的貢獻。舊機現在是一個老舊的「退休建築」,不過對於機械系或台大而言,它當年也是一棟重要的建築物,對整個國家產業而言,更是訓練無數優秀工程師的教育殿堂。

1 則留言:

  1. 我在1983~1984年時,於志鴻館完成我的碩士論文試驗,是路面材料(瀝青混凝土)的研究,1984年獲得土木工程碩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