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台大賞鳥筆記:鵲鴝、領角鴞、黑冠麻鷺

◎劉鎮(森林四,自然保育社)
張添嵀攝影(工科海洋碩一,攝影社)

忙碌的台大學生騎著腳踏車或邁步趕往下一堂課程途中,偶爾注意到道路旁的綠地有一兩隻小鳥(或大鳥)的身影,令我們慢下腳步,好奇的盯著牠們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總是喜歡問:「這些小鳥每天都在做些甚麼呢?」,你會發現台大有許多的鳥與你的生活互動:早晨在小小福前吃早餐,麻雀和樹鵲們總是上演著搶奪食物的戲碼;早上十點在共同教室時,教室外總是聽到清脆如敲擊木魚的鳥鳴;中午活大與圖資系館間的大正榕,是赤腹松鼠、白頭翁、綠繡眼輪番表演的舞台;下午的農場,大捲尾在電線桿上守護著自己的領域(偶爾還叼著一隻斯文豪氏攀蜥當點心);晚上的椰林大道,如腳踏車輪胎摩擦輪框的「霧…霧…」聲和短促的「ㄅㄧㄩˋ…ㄅㄧㄩˋ…」讓人好奇午夜歌手的廬山真面目。每每讓你駐足,暫時忘卻忙碌,這些小鳥們帶給您的好奇,是否讓您更想進一步的了解他們呢?

台大的鳥類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種類都利於觀察。根據台大自然保育社的歷史紀錄,台大的鳥類記錄有120種之多;廣泛分布、居留狀況為留鳥的常見鳥種大約有50種左右。在筆者觀察的過程中,行人常常向筆者詢問小鳥的芳名,其中有三種鳥類的詢問度在眾多鳥種中脫穎而出,而牠們也是鳥類攝影者最愛的主角,它們分別是鵲鴝、領角鴞和黑冠麻鷺。


1. 鵲鴝 Copsychus saularis 鶲科

小小圓圓的鵲鴝算是台大活動較隱密的鳥,在我們發現牠小巧的身影前,已經被牠嘹亮如哨音般的歌聲吸引。牠烏黑的背部和純白的腹部,配上翅膀上的白色翼帶和幾乎與身長等長的尾羽,讓牠看起來就是可愛鳥類的代表。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觀察,我們還可以觀賞到鵲鴝的招牌動作:擺尾羽。鵲鴝的飛行動作輕靈優雅,時常在樹根、樹枝、欄杆和腳踏車把手間跳躍和短距離飛行,相對而言較少做長距離飛行。當你發現鵲鴝的身影,雖然它為了找尋食物忙碌的行動不好捕捉,在過一段時間後,它總是又到同樣的地方歇著。


在數學系館一側的醉月湖畔,是一對鵲鴝夫妻常出沒的地方。鵲鴝公鳥的黑色羽色是有金屬光澤的烏黑,而鵲鴝母鳥的黑色較暗淡,比較偏灰白色。在鵲鴝繁殖期間,我們可以見到追逐和共同哺育幼鳥的行為。如果幸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鵲鴝獨有的特技:抓飛蟲。鵲鴝的捕食技術是承襲著鶲科鳥類飛啄者的習性,有的時候做出高難度的飛行動作:急轉彎,空中懸停,定點捕食(捕食後又回到原位停棲,動作快速簡潔,好似沒發生過任何事般。)。觀察鵲鴝的優雅身影,是賞鳥人的一大艷福。


2. 領角鴞 Otus bakkamoena 鴟鴞科

領角鴞於冬春繁殖,在每年上學期的學期中到下學期的學期初,領角鴞的活動才比較明顯,領角鴞的鳴叫為單音節連續的「ㄅㄧㄩˋ…ㄅㄧㄩˋ…」,不但嘹亮而且會與四周的建築物形成回音,就如領角鴞的鳴叫迴盪在山裡的感覺。

循著領角鴞的鳴叫找尋其身影,一般來說是極為困難的,一來是因為晚上光線不佳,二來是領角鴞飛行時並不會有拍翅的聲音,領角鴞的羽毛特化的刷狀構造讓牠飛行時可以安靜的接近獵物;有的時候觀察者會誤以為一地有兩三隻領角鴞的蹤跡,而事實上可能是一隻領角鴞移動了位置。有一次筆者於活大旁的小路準備走向機械系館時,發現岩壁上有一隻斯文豪氏攀蜥,但下一秒有一輕巧的球狀身影撲過來,沒有發出聲響,這就是領角鴞低調的捕食行為。


在下學期初出生的領角鴞寶寶總是會成為台大的熱門話題,如去年在共同教室旁木麻黃上三隻毛茸茸的小領角鴞。白色的絨羽還未褪去,讓身體看起來圓圓的,與親鳥稍微修長的身體有些許不同。領角鴞名為「角鴞」,是因其分類地位被歸類為「角鴞屬」,特點是成鳥有尖尖像頭盔裝飾般的耳羽,而小領角鴞只有圓圓的頭。如果您清晨時在枝頭上發現領角鴞休息,興奮之餘,也要小心不要打擾牠們休息喔!

3. 黑冠麻鷺 Gorsachius melanolophus 鷺科

黑冠麻鷺堪稱台大最神秘的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黑冠麻鷺在草坪上抓蚯蚓,又經常扭扭牠健壯的脖子。我們可以看到牠張開單邊翅膀伸懶腰的樣子,以及當我們接近時,牠面對威脅呆立不動的樣子。無論你對黑冠麻鷺的第一印象如何,目光總是被這種大鳥吸引。

黑冠麻鷺在近十年來漸漸增大其分布範圍,本來是台灣稀有鳥種的黑冠麻鷺發跡於植物園、中研院和台大附近的綠地,而近年來幾乎每個校園綠地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成為都市常見鳥種的新成員。

黑冠麻鷺在台大有穩定的族群和繁殖紀錄,每當春夏兩季,我們循著宏亮的「霧…霧…」聲,就會發現成熟的黑冠麻鷺公鳥站在系館的制高點上求偶。平常在路面上看到的白色油漆不是藝術季的作為,而是黑冠麻鷺的排遺。黑冠麻鷺的鳥巢在心理系館後門、活大旁的正榕、醉月湖畔、計中前的小葉欖仁上都有紀錄(現已離巢)。小黑冠麻鷺寶寶大約有三個星期的育雛期;第一個星期時雛鳥在巢中嗷嗷待哺,在親鳥飛過巢邊時,我們可以聽到幼鳥吵雜的乞食聲。14天後,幼鳥個個長大到無法擠在巢中,於是就站在巢旁的枝條上,等待親鳥的回來。有別於以前被動的餵食,長大的雛鳥開始主動追逐親鳥,咬住親鳥的嘴喙,向親鳥「索食」。一個星期後,雛鳥獨立覓食,開始有自己經常出現的領域,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抵禦其他個體的入侵,兩年過後等到性成熟,就逐漸形成自己的繁殖領域。

近期來有部分黑冠麻鷺個體的腳上有綁彩色的色環。目前台大的黑冠麻鷺族群在森林系野生動物研究室袁孝維老師指導下主持研究,在嚴格的操作技術下,以不傷害雛鳥為原則,使用色環標記個體。色環的利用便於追蹤每隻黑冠麻鷺的分布和行為,可以更進一步觀察黑冠麻鷺生活史的細節,例如播遷狀態,親緣關係的建立。也可以提供各位賞鳥人知道自己記錄的是哪一隻黑冠麻鷺個體,便於累積每隻黑冠麻鷺的觀察記錄與小故事。

野生動物研究室建立的記錄系統為http://ppt.cc/W9In。觀察者在閒暇之餘可以把自己觀察的心得和記錄和大家分享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