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志鴻館三十年的點滴

◎陳誼珊(社會四)、林佳韻(法律二)

志鴻館,一棟在台大校園內屹立了三十年的建築。這段不長不短的時光中,它給予了機械系教授們討論與研究的空間,使得無數學術的火花在此被觸發;它陪伴許多研究生走過最勞累的夜,一起體驗了等待數據的無聊、實驗失敗的憤愾與成果出現時的喜悅感;它提供了空間使機械系大學部同學得以在此搭起理論與實做間的橋樑,在懵懵懂懂的機工實驗操作中似乎有了些什麼開始萌芽;它也聽了三十年女九旁的綿綿情話,甚至曾看過宿舍外站衛兵的癡情男孩,因想著戀人而一時失神,跌入小椰林道上尚未加蓋的瑠公支圳道。而如今,曾經嶄新亮麗的白牆,已佈滿歲月的塵埃,許多關於它的故事已就此淡去,但也有許多不被遺忘的點點滴滴,仍深藏在曾與它一同走過的人們心中。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天地──帶動學術風氣與情感的連絡

許多老師談起對志鴻館的印象,都會提起在系館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志鴻館的興建落成,改善了原本數位教授共用研究室的情形,也提供了研究生的研究室、機械系與土木系的試驗室。一些教授們仍印象深刻:有了一棟新的、漂亮的建築,大家都很開心。而除了滿足當初興建的主要需求外,志鴻館做為一個新空間,提供了機械系師生互動學習等的機會與可能性,對於機械系學術與感情的增進,發揮了高於預期之外的助益,在許多教授心中留下精彩的回憶。

志鴻館早期有間會議室,中午時,二三十個教授們都會到那共同用餐,一邊吃著便當,一邊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談論各式話題,像是研究、學生、合作等等,形成了今日難得一見的聚會場面。劉正良教授回憶道:「討論的氣氛非常好,非常融洽,大家藉由這樣一個場合,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像我那時候是講師,才疏學淺,進去以後常常聽不懂其他教授的談話。那時只要去問一下,對方就會跟你說,這個領域如何,有哪幾本書可以看。」而顏瑞和教授說:「那時大家的距離比較近,系上氣氛溫馨融洽。」搬到工綜後一兩年,教授們就不再有大家一起吃飯的習慣了。

此外,因為研究所的成立與留學教師的回國任教,1970年代機械系的學術氣氛非常好。當時在志鴻館裡,每個禮拜教授和研究生有個groupmeeting,一個組所有的教授和學生在一起,學生可以面對不同領域的教授,大家一同討論,讓不同的理論與見解互相激盪。劉正良教授認為「這就是學術的增長。」

三十年的故事

隨著1992年工學院綜合大樓完工啟用,機械系的教授們陸續遷出,化工系進駐二樓部分空間當作教室,始有教學與試驗室混雜的局面。目前志鴻館的使用系所包括機械系所、土木系所、材料系所、化工系所、高分子所等,主要用途為提供研究生與教師做材料實驗等研究,而少用在教學上課,地下室則有土木系系學會,機械系大學部學生在志鴻館使用的則只有機工實驗室。依據張順章先生的估計,今日機械系使用的部分約不到五分之一。

許文傑建築師談到,當初在財務極困難的情形下,大家一同協力,努力的在有限的資金下,追求系所需求的滿足,雖然近來有裂縫漏水等問題,但以當時大環境的限制下,能有如此的成果是相當不易的。大家從募款、面臨物價飆漲的設計討論,辛苦努力而最終達成了目標。而在這三十年間,志鴻館扮演了滿足系所需求的角色,到了今日,可說是完成了其階段性的任務。

張阿本先生回憶到,這段期間,土木型大型結構試驗室內完成了多項大型結構實驗,較大者如榮民總醫院大型構件彎曲實驗,五層鋼管鷹架載重實驗,鋼筋混凝土梁柱內嵌磚面外向均佈載重實驗,實體帽樑載重實驗,鋼筋混凝土柱及鋼構柱彎曲實驗等,是間很了不起的試驗室。而志鴻館一樓,五部在陸教授時期從日本購置的試驗機,他們曾完成無數材料科技的研究,並陪伴機械、土木兩系師生員工度過數十年漫長歲月。

周元舫教授說道,客觀上來講,學校必須發展,所以得拆除舊館,而以主觀上來說,對於使用過志鴻館的人,拆除了之後,想到過去的情形、卻沒辦法再看到館,就如同抹去了記憶的一塊。劉霆教授則說:「我覺得東西就是慢慢的,它就老了、就過去了。而篳路藍縷的、所有的這些發展、歷程,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然後你將故事留下來。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志鴻館的研究室前,「感謝校友捐贈」的感謝牌由在,讓人彷彿還能憶起當年,為了更寬廣的研究空間,眾人為新館舍一磚一瓦募款的情景。如今,志鴻館即將功成身退、走入歷史,但相信關於它三十年來的故事、與台大師生共享的點滴,在歷史及大家的記憶中,都留了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