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從初民拓墾到都市開發──關於這一段瑠公圳



◎吳嘉浤(中文三)

  日出東南隅。在台北盆地的東南角,是新店溪發源處,也是兩百多年前瑠公圳引水之所自。此處本有凱達格蘭族、泰雅族等原住民族過著游耕、狩獵的生活;十八世紀以來,至台北盆地拓墾的漢人漸多,其中郭錫瑠招佃於興雅莊(今信義地區附近)開墾,需要充足的灌溉水源,循河川往上游來到青潭溪,決定自此鑿渠引水,耗費數十年的人力、物力,主事者又經易手,才終於讓潺潺的溪水引入廣袤農田,為大台北的開發奠下基礎。

  當時新店山區為泰雅族人所居,原漢之間由於生存空間、文化差異而多所衝突。郭錫瑠於青潭口屢次興工,除迫於地勢險隘,泰雅族人結隊來襲,使得工程自西元1740至1752年(清乾隆十七)仍未完工。後來交由大坪林墾戶蕭妙興集結五庄之力,以「金合興」之名接續穿石鑿山的工作,十一年之後成功開通石硿(ㄎㄨㄥ),將青潭水源引入大坪林地區,稱大坪林圳。而郭錫瑠則是在交換條件之下,從獅山邊的大潭(今日的碧潭)阻水建埤,經大坪林地區開設渠道,並築木梘(ㄐ一ㄥˇ)凌空越過景美溪,將水引入今日台北市內灌溉。對於早期的住民來說,也許大坪林圳惠澤新店地區更多,只是這兩條圳道彼此交錯,後來也難分彼此。今日力行路旁的仁愛橋,便是昔時大坪林圳運水橫渡瑠公圳的「過水橋」。
  
  本來在清朝治下,政府雖對水圳的私人產權進行保護、主持紛爭解決,並沒有主動對水利進行公共的規劃。日治時期在「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指導下,則是積極投入政府資金興建埤圳,如嘉南大圳;同時將全台的埤圳先是陸續整合為公法人組織,後來更改制為「水利組合」,由官派人員進行管理。在日人的管理之下,私人的水利糾紛減少,幹線溝渠亦定時維護,水利事業開始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也為農業的增產帶來顯著的效果。

  而在戰後,國民政府接受了台灣的水利組織,經由逐次的改革而將其納入黨國體制之中,在會員代表的選舉中進行動員、成立黨團進行指導,培養政治忠誠度的同時,也由於工程發包、土地資產的利益而成為地方派系重要的依持網絡。當時有句話說:「政治縣長,經濟會長」指的就是這種情形。少數位於都市中的水利會,更是由於將來都市更新發展而漸成為鉅額地產的擁有者。

  另一方面,瑠公圳嘉惠數百年的台北市地區逐漸發展,農業用地減少,1956年,管理大坪林圳的文山水利委員會整併於瑠公水利委員會之中,統稱為台灣省瑠公水利委員會(後改隸於台北市)。這或許是今日新店人多知道瑠公圳,卻較少瞭解大坪林圳的原因。在大台北逐漸都市化的過程,大量人口遷居市郊,工商業急速發展,對農用灌溉的需求減少了,卻出現大量的工業、家用污水等待處理。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圳道變成了排水溝。水利會於1985年全面停止瑠公圳的灌溉功能,將圳道整建為複式河床,縮窄渠道以加速水流,防止污物阻塞。加上捷運工程,以及道路用地需求等等,不僅在台北市,新店市內的圳道亦多加蓋改建,原本瑠公圳的面貌已難以復原了。

  今日的瑠公圳,在許多新店居民的印象中只是一條老舊的臭水溝。曾何幾時,因為都市更新的美化需要,水利會與縣政府聯合推動「親水步道」的改造,就如同近年來信義區的急速發展,使水利地成了財團覬覦的高價地段。未來新店市的發展,也許還要仰賴這條圳道週邊土地的售讓與開發,這恐怕是連瑠公當初都難以料想到的事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