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八八水災系列報導──楔子

◎蕭彗岑

  在這場災難中, 許多人從電視螢幕前起身,走進了螢幕中那個被大水、土石蹂躪的世界,試圖尋找讓受災的民眾重建生活的可能性。包含台大學生會,許多大學生自發性地組織服務 隊到災區現場協助。在清理家園之後,學生還能夠做些甚麼?國發所四位研究生組織的救援隊伍成立「災後諮詢補助小組」,為災民解決繁瑣的申請補助等相關法律 問題;台大學生會在初步的災區資訊平台、學生出隊回報系統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開始推動募書計畫,期待對受災地區學生有所幫助。


  這場風災讓 我們注意到社會上早已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好茶村拒絕縣政府和慈濟援助的遷村建屋計畫,為的是要讓自己的文化不再流失。但原住民文化消失的問題並非因為這次的遷村才出現,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消失由來已久,例如過去政府「山地現代化」的政策,用誘導或是強迫的方式,已經讓原住民離開傳統居住地,成為和傳統文化不相容的一群人們。

  從好茶村拒絕配合政府和慈善團體的經驗裡,讓我們這群旁觀者反省災後重建過程中,擔任給予援助角色的政府和慈善團體是否沒有意識到災民應擁有的主導權,而以自己的意志安置、遷徙災民。


  意識報於八月底到台南進行觀察,我們到學甲、北門、麻豆一帶進行採訪。在當地居民心中,除了雨量,還有其他造成此次八八水災的因素。例如不只一位受訪者提到四年前612風災之後,政府的「八年八百億」治水計畫並未被完整執行,以至於當莫拉克再次帶來大量豪雨時,耗資甚鉅的治水計畫未能派上用場。除了缺乏完善的水利建設,曾文水庫在短時間內太大規模的洩洪也被當地居民質疑為淹水的主因之一。


  對經濟上已經是 弱勢的農漁牧業而言,此次的風災可說是很大的一記重創。政府未能從根本解決學甲、北門、麻豆一帶淹水的問題,只在事後補助金錢,對當地農、漁、畜牧業者來 說,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在即時金錢補助之前,政府是否應該先改變目前消極的作為,將補助的錢用來支持、輔導第一級產業,讓他們在平時就能積蓄足夠的能量面對災難。


  從台大校園到好茶村,再到嘉南平原上的學甲、北門和麻豆,這些場景的變換,讓原本單純的自然災害轉變為社會事件。從這個社會事件中,站在災難外看,或許會引發一些疑問, 像是如果山坡地危險,那原住民為什麼會住在那些地方?如果有人出錢出地願意幫你蓋一棟棲身的房子,為什麼好茶村民要拒絕?又為什麼台灣的山林會變得如此脆 弱?為什麼同樣的豪雨如果下在台北市,不會造成像南台灣那樣嚴重的水災?為什麼曾文水庫的洩洪不能放慢速度?如果第一級產業經濟價值低,又不受到政府重視,那我們是不是要完全放棄農漁牧業,以便下一次颱風不會再有農損出現?這些問題都不是單靠發包工程就可以得到答案。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描述在這次社會事件 中,不同位置的人在這次災難中的處境、想法,或許能夠提供解答這些問題的蛛絲馬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