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振魂護國:史明畢業典禮中的世代觀察


◎黃脩閔、鐘晨屹、王紹孺



  臺獨運動的先驅,被稱為「永遠的革命者」的史明歐吉桑,於今年9月20日病逝,享嵩壽103歲。為紀念歐吉桑與感懷他一生為臺灣這片土地的貢獻,史明教育基金會於今日(10月13日)下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振魂護國:與史明歐吉桑再走一段臺灣路」遊行暨追思會。臺大意識報亦參與遊行,並在追思會現場的議題市集擺攤。

▲意識報參與遊行


  同樣參與的臺大社團有臺大臺語文社,此外亦有許多的NGO來參與,關懷的議題包含臺灣主權、司法人權、媒體、轉型正義、勞工人權、婚姻平權等等,讓今天的凱道成為一個多元聲音與議題交雜的場域。

▲在臺大校門口集合出發的隊伍


▌活動中的親子互動:氣氛的浸濡,意識的傳承


  從遊行到追思會的現場,有真人圖書館的短講、展覽的年表與史明的生平紀錄、靈堂的公祭以及各攤位議題的擺攤,從中,我們觀察到參與民眾的年齡層組成結構非常多元,老、中、青三代皆有許多人參與。有想了解更多社會議題的高中生,也有媽媽推著嬰兒車或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更有許多熱情的老人家,希望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理念。


  我們想了解,家長在帶孩子來這個場域時,抱持著怎樣的想法,為什麼他們會想帶孩子們來這種場合,又會怎麼跟他們解釋這個活動的意義。


「史明對阮來講,是一個非常有臺灣意識、足重要的人物。」
「家己想欲來,想欲送伊,嘛想欲予囡仔知影有這款的人存在。」


  這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直接以臺語應答,她提到,小朋友跟史明其實有一段淵源,在懷孕之際就已經拜訪過歐吉桑,也因為正視到臺灣意識的重要性,除了在生活裡都與小孩子說臺語,電視也都選擇觀看公視頻道,因為公視會報導生活中各式議題,並在如香港反送中的新聞中做較多面向的報導,孩子就能從日常的接觸中慢慢理解這些議題承載的意義。


  在訪問不同家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會帶小孩子來的家庭,多半從小就教小孩說臺語,認為語言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能量,對小孩子而言,「臺灣就是臺灣,是很自然的事情。」小孩子也直接用臺語回覆我們:「臺灣就是咱的國家,咱逐家攏是臺灣人。」


▲由小朋友所繪製的「咱逐家攏是臺灣人」(華語:我們都是臺灣人)

  當我們問及小孩子如何理解「臺灣獨立」四個字的意涵,以及史明先生於獨立建國上的意義,另一個家庭中的父親提到:「想要讓他們了解與感受現場的氛圍,跟前輩打打招呼,希望在長大之後可以慢慢跟孩子們說,他們曾經來過這個場合。」而當我們進一步詢問小孩子是否能理解獨立建國的抽象意義與臺灣面臨的狀況,「希望等他自己產生問題意識,沒有想要塞給他,但要告訴他們正確的歷史觀念,而不是中國人的角度。」父親如此回答。


  參與遊行對許多父母親來說,是身體力行的教育過程,另一對父母親就提到:「希望一點一滴把簡單的概念教給小朋友,像是中華民國在臺灣做了什麼事情,從小建立這樣的觀念,以前的家長沒有教給自己的,所導致的選舉所做的錯誤的選擇,希望不要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一個遊行:世代間的交會與激盪
    
  比起之前的臺獨遊行,我們觀察到年輕人的參與明顯增多,長輩也在聊天時提到這個現象,而相對地,對於年輕人而言,比起婚姻平權等議題,這次也明顯增加了許多長輩,跟著我們一同前行與吶喊。


  意識報也被長期採訪史明歐吉桑的日本記者問到:「為何這次年輕人會關注這個議題?」不少人都提及,是因為參加的非營利團體有受邀來擺攤,且臺灣近年來面對的中國因素的危機、自由民主的價值被挑戰、香港等議題,都使得年輕人開始思考臺灣民族意識的產生,這是複合性的原因,不僅是單一性的因素或刺激而成。


  一對母女提到:「中老年人之所以關注獨立建國,是因為在白色恐怖時代,老年人為臺灣努力,年輕人因為被洗腦,沒有這個概念。」也有人提到:「我們一路打拚,二二八牽手護臺灣的時候都有去,這是年輕人沒有體驗過的世代。」「不過我們家比較有趣,是因為子女們之前有待在日本,知道這段歷史,回去跟媽媽說後,媽媽補足了這段歷史,也比較了解臺灣曾經發生的事情,這次才會一起來。」


  「歲有榮枯、以身證道,臺灣獨立,起造國家。」與史明歐吉桑走的這段、最後一段臺灣路,未完待續。


▲歲有榮枯、以身證道,臺灣獨立,起造國家


=================
有關臺灣意識的向度、新國家運動的推動,之前意識報也曾經於101刊撰寫專題,全文如下:
意識報〈101刊目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