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108課綱】108課綱之下的不平等與願景

 
李奕慧、楊凱傑 

  由於地緣、經濟因素,我們的社會中長年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隱憂。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影響,往往隨著求學各階段逐步累積,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幾乎壓垮了階級翻轉的可能性。

  108課綱中備受關注的「校定特色課程」,將大幅下修高中必修課的節數,取而代之的是各校所自行選材的特色課程。這樣的改動將對學習資源上的落差,帶來何種影響呢?


學校的所缺與所有

  當討論到資源差距,許多教師不約而同地提到「大校、小校的差距」,比起既定印象中的「城鄉差距」更具影響力。大校、小校指的是各校的班級數差距,許多資源分配皆與此息息相關。依據教育部國教署的規定,教師的人數依照各高中的班級數所訂。在現今的員額編制中,普通高中每班配有約2.25位教師。此外各校可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數量,同樣是配合班級數量制定:各校可開設班級數量的1.5倍課程。是故,規模大的學校可獲得較充裕的師資。對此大直高中的杜可瑜老師表示:「大直有10班,可開15堂課;但像建中,就可以開到45門。」杜可瑜老師也分享到,大校也因此擁有更多的多元選修課程可選擇,「15堂跟45堂課,學生選到第一志願的機率就差很多。若沒選到第一志願,就沒有動力上。」當選修不如理想中的多元時,較難實踐讓學生探索自身興趣的立意。

  目前教師的數量並未因應108課綱而有所變動,對此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下稱全中教)及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曾召開記者會表達他們的看法。記者會中他們提及,108課綱上路後,教師需要開設各式各樣的選修課,除了面對開課倍率大增的情況外,還需跨科合作、整合;同時又需輔導學生適性選課、生涯發展…等。教師團體認為現在的教師員額明顯不足,「每人平均每週要兼3到4節課,甚至有人兼到10節以上。」[1]全中教更呼籲教育部將高中班級教師員額編制提高至3.0[2]。回歸到方才的大小校規模問題,小校在原訂課綱下早已有師資缺乏的問題存在,而今108課綱等於是再添教師負擔。此等狀況可能具有放大人力資源差距之虞。

  於此同時,新課綱強調「選修」、「自主」、「素養」等特質,使得多元選修課程的品質、自主學習的成果,大程度的仰賴教師的引導、教學。如同新北市立石碇高中的邱慧貞組長和我們分享的:「我覺得108課綱非常考驗老師在教學突破和創新上的動力,比起學生,倒不如要看看老師準備好了沒。」然而,對於人力資源匱乏的小學校來說,老師個人的負荷量大,並沒有那麼充裕的時間可以設計課程、反覆檢討課程。即使是在人力資源相對充足的雙北的高中,仍有不少老師卻步於規劃課程所需的大量時間。

        但現今小規模高中需要的不僅是人力資源的挹注,更是需要好的師資培訓。提到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城鄉差距」等問題,許多受訪教師提醒我們偏鄉所缺的並非硬體資源,而是「好的、多元的正式教師」。中正高中的李壹明老師提到:「老師須加強『引導』的部分。我認為重要的是老師的改變,能給學生引導、讓學生有反思。引導的方式上,老師可能需要一點點的加強、練習、培養。」同時,李老師也提醒我們,現在的教師都是從過往的師培訓練出身的。當我們在用放大鏡檢視老師的改變、規劃的時候,也該要看見他們的努力。改變畢竟不是一時半刻的就能發生的事,除了期待老師為學生改變、努力,我們也該珍惜願意付出的老師們。

  除了各校教師人力的狀況不同,各校開始推行多元選修課程的時間也不一致,教育部自105年開始推行「前導學校計畫」,截至107年度已有73所學校參與。有參與此計畫的中正高中老師,林豐藝老師告訴我們,國教署會提供前導學校參與研習的機會。該校年年產出28門新課,不斷研發新課程,也持續修正。同校的李壹明老師認為,先導期對於108課綱有經驗上的幫助。他同時也提及,其他未參加此計畫的學校也可以參考他們的經驗。

  然而我們不免擔心,實作上的經驗與交流得到後的二手資料,對於協助教師的教學規劃未必有相等的效果。「前導學校」雖然立意良善,對於參與計畫的學校來說,成效也看似優異,然而計畫中高達七成三的普通高中仍於五都,新竹縣、苗栗縣、澎湖縣、金門縣等地甚至沒有學校參與此計畫。且此計畫中多數的學校仍為人數、班級數較多的大校。相比之下,那些規模小、缺乏人力,且未曾開設多元選修課程的高中,能從中參考的部分似乎相對有限。


公平的學習軌跡

多數人聽聞「學習歷程檔案」都會直覺地聯想到過往個人申請的「備審資料」。不少人將「備審資料」的評比形容為「軍備競賽」,彷彿是在競爭誰的資料較豐富、較多元。也因此,「備審資料」的公平性時常受到質疑,許多人抨擊家庭富裕的孩子能獲得較多金錢去支持他們的課外活動、去充實他們的資料內容,甚至也有人會聘請專業人士協助撰寫備審資料。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意圖改善這個失衡的狀態。

  學習歷程檔案採納的資料包含四大類: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堂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多元表現與過往的備審資料較為雷同,但現今它的占比大幅下降。新誕生的項目則是「課堂學習成果」,其採計學生在課堂上的實作作品、書面報告等,且經過授課老師的認證,以提升可信度。教育部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改善前述軍備競賽、資源差異的情形。

  然而,當我們詢問大直高中的杜可瑜老師,她是否認為這樣的制度能夠有效降低資源落差,她則告訴我們:「無法。因為檔案使學校更重要。若學校間不平等是大的(規模、師資、城鄉),那檔案就不可能達到效果。你源頭M型,結果一定跟著M型。」先前我們提及學校規模差異,導致多元選修課程的選擇性有所落差,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學習歷程檔案。在大校,學生更有機會能夠選到與未來申請科系相符合的多元選修課程,放進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也更有機會符合招生端所欲見的樣子。相反地,小校的學生則未能擁有相同的多元選擇。

  石碇高中的邱慧貞組長也和我們提到城鄉差距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扭轉劣勢的可能性:「譬如說臺北市的學校,即使是家長會的支持經費可能比較多,環境資源可能也比較多(美術館、大稻埕等地),發展課程(人文踏查、歷史地圖、美學課程)上外在門檻低很多。即使都看學習歷程檔案,偏鄉還是一定會較為受限。」但邱組長同時也補充,學校如何規劃特色課程更為重要,學校的特色課程有機會改善情況。鄉村擁有城市所沒有的特色,若學校能夠以各鄉鎮的特色發展課程,城市外的學生也有機會得到更亮麗、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中正高中的林豐藝老師也和我們提及,中南部有些國小有在教「車鼓陣」。他認為如果這些地方特色有機會發展為編輯、採訪、紀錄片、田野調查課程,那也許反而鄉下更有優勢、更具特色。

  中正高中的黃詣峰老師則提醒了我們,學校的課程並不能和學習歷程檔案完全劃上等號:「學生可以在課堂學得概念,事後做報告。學生事後累積的,也是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資料。」他同時提到線上課程也是偏鄉學生可以利用的資料,例如現在台北市政府在推行的「酷課雲」,就他所知也有偏鄉學生在使用。即使身處於都市的學生擁有較充沛的資源,偏鄉的學生也未必毫無扭轉劣勢的可能性。


素養導向與課程轉型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成了新的關鍵字。其所強調的是希望能培養學生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使學習跳脫學科侷限,加強與生活的結合。也因此近幾年來,大考中心的命題方向出現了轉變,與早年較重視背誦的題型相比,近年的考題則強調考生對於題意的判讀與理解、以及生活上的運用,試圖將原先死板的題目與生活作連結。這樣的轉變是值得期待的,但也相對衍生出一些問題。

  在專訪中,中正高中的黃詣峰老師提及,對於中後段的學生來說,閱讀與理解其實比起過往的「背」更加困難。他告訴我們:「中後段學生會有理解錯誤的狀況,容易有違背題目本意的解讀,而這對後段學生造成的影響更大。有時候學生寫不出答案並非因為他不會,而是在某個關鍵點,他的理解和我們一般的理解產生誤差。」

  然而,黃詣峰老師卻也認為108課綱或許能為此帶來轉機。在108課綱中,調降了部定必修,選修課程方面則有加深加廣選修、補強性選修、多元選修。調降部定必修,課程授課量下降、必修時數減少,這些層面的改動讓教師更有空間操作課程。而選修部分比起過去讓所有學生都上同一套課程,藉由分科的方式讓學生能依自身學習狀況及興趣選擇課程,教師在教學上也較能貼近學生的問題,並在掌握問題後為學生在題意解析上突破困境。當然,在和學生攜手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應當反思起素養教學的本質與訴求,中正高中國文科的林豐藝老師也提醒:「素養的重點不該放在命題或測驗導向,而是力求能真正深入課程中。」培養學生對於學習的自發性與興趣,並轉化為生活中成長的養分,或許能成為消弭不平等的助力。


未來教育的多元發展

  隨著現代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的傳播媒介與傳授方式日益繁多,而學習亦能因此跳脫舊有框架,特別是對於偏鄉或中後段學生,網路資源的易達性與共享性如同鑿了一口充盈著知識的水井。也因網路資源豐富而繁雜,108課綱裡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並志於啟迪其學習動機與熱忱,因為學習不單只是學生的事,更能使每個公民成長,進而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除此之外,透過一連串教育改革,也冀望能落實改變社會風氣、擺脫升學主義迷思。

  在傳統教育體制底下,總將記憶背誦和考取高分視為擅長學習,並將此與成功劃上等號,因而產生了明星學校或補教名師的迷思,彷彿得二者便能邁向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與此相對,偏鄉或中後段學校則往往在此種社會氛圍中被貼上負面標籤。而或許,新課綱能為學習帶來新的詮釋,將不合時宜的標籤撕下。

  中正高中的黃詣峰老師說:「過去聯考時代背了就具有優勢,可是真正會不會生活,我看這倒不一定。」未來新的教育強調的是生活的知識和材料,不會讀書並不等於不會生活。社會不該讓過去的就學經歷成為向上提升的阻礙,而是該力求讓每個人能得到向未來展望的力量。老師也說道:「就學經歷或許是一個基本門檻,可是不代表說那就是你的全部。讓處於弱勢的孩子也能透過教育的力量重新站起來,使社會的階級保持流動,是我們教育接下來的目標。」

  那麼,臺灣教育現場的不平等,究竟能否因為108課綱,而有改變呢?從採訪之中,可以注意到有些許條件仍然不利於中後段學校、小規模學校。例如,學生人數差距導致的教師員額不足,使得多元課程發展受限。以及,素養導向的題目或許對中後段學生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學習。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希望的萌芽,透過多元選修課程,能夠讓過往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接觸更多元的知識,突破以往僵化的國英數社自;而「課堂學習成果」須經授課老師認證的模式,理想上也將提升可信度,減低過往「軍備競賽」的成分。由於課綱的上路時間不長,目前觀察到的線索仍稍少,有對弱勢不利的部分、也有充滿希望的跡象,現在斷言「長期是否會使教育更平等」也許言之過早。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訪問的多數老師都認同新課綱「多元」的理念,也對此感到樂觀。如同那些充滿熱忱的教師,我們仍冀望它能為臺灣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活水,一同灌育體制中每株懷著夢想成長的幼芽,盼其能在將來萌發出屬於自己的綺豔花朵。


——————————————————————————————————————————————————

[1]自由時報:憂108課綱多元選修沒人教 教團疾呼高中教師增額(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47651)
[2]今日新聞:108課綱將上路、教師恐忙翻 教團籲增置高中職教師員額(https://tw.news.yahoo.com/108課綱將上路-教師恐忙翻-教團籲增置高中職教師員額-03215080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