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我們在台南,翻開潘朵拉的盒子



◎李佳穎


  「我們唯一的罪過,就是把潘朵拉的盒子翻開。」


  2008年古都文化保存基金會(以下簡稱「古都」)提出「老屋欣力」系列計劃,進行台南老屋評選,並希望形成「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活動至今已舉辦過兩屆,提倡修繕傾圮的老房,並恢復老空間裡人與人的互動,這兩屆累積下來,已經有四十處老屋入圍。老屋已然喚醒了普羅大眾對老屋的關愛,從民間至官方,台南人對老屋的關注持續增加,但同時也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媒體的報導、反對的聲音、被炒作的潛在商機……等,引發一連串的討論。

  「老屋欣力」的初衷是為宣揚「活化歷史老屋」、「分享美好生活」兩大理念,鼓勵民眾親近、體驗、認同、營造老屋的多元價值,促成歷史空間能與現代生活產生親密聯結與對話,藉此實踐「台南人」的生活價值。什麼是歷史老屋,什麼又是台南人的生活價值?「老屋欣力」的遴選活動中,「老屋」未被明顯指涉,各個時代的老屋被混為一談,窄門咖啡與1982lifehouse的經營者Jessica與Miky皆提到,一座城市的老屋不可能被完整保留與討論,必須釐清各個時代的建築與歷史脈絡,不僅需要一個明確的遴選機制,更要確立「我們究竟要保留什麼」。

  轉開電視、翻開報紙,皆可看見類似的文字與標題,如「越來越多的台灣背包客,旅行時不出國住精品旅館,卻選擇到台南住老房子。」或「那美好年代的吉光片羽,或許就滋長在一間間新成立的老屋咖啡館、食堂、旅店、酒吧中。」可見媒體呈現的「老屋欣力」多半以吃喝玩樂的功能為主,無法帶出古都希望傳遞的老屋價值。自老屋欣力活動開辦過後,旅遊、時尚雜誌爭相報導各種特色店家,老屋改造似乎成為一種時尚品味,老房子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原本具有各自特色的老房子在媒體報導中趨於相似。保存老屋、保存文化價值的本意,在這種商業及傳播行為中漸漸消失;當這種現象累積到一定程度,質疑「老屋欣力」過於商業化與單一化的聲浪也開始出現。



經過「老屋欣力」評選的老房子會將一張認證牌掛在屋外(圖/李佳穎)


  「公部門只有忙收割啊!他們只有看到短期的價值。」古都副執行長顏世樺簡單說出「老屋欣力」活動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媒體報導之下,許多人開始從商業角度炒作老屋,台南市政府也隨之起舞,提倡老屋、老街觀光,卻造成反效果;古意盎然的神農街裡,已經有好幾處民家在自家門口貼上:「禁止拍照!溫馨提示:這不是民俗村」,顯然,「老屋」雖不斷曝光,民眾(政府亦然)卻不懂「欣力」的價值,一味崇尚高人氣、高經濟的虛華繁景,已經造成老屋使用者的困擾。「我們都已經覺得不行了,他們還說要加把勁。」提及政府的思維,顏世樺說出自己的憂心。甚至,台南不少房仲業者看準商機,轉做老屋仲介,老屋改建成的咖啡館、文創小店或民宿在台南如雨後春筍出現,加上這種「清除式」的保存方式,隨意地除去所有被認為是老舊的、不堪使用、損壞的部分,建立一個全新的歷史風貌,同時也破壞老屋原有的基調。

神農街上的家屋貼出「溫馨」告示(圖/李佳穎)


  「我並不反對老屋做為商業用途,但是可以不要那麼多咖啡館嗎?」Miky發出這樣的疑問。第一屆「老屋欣力」遴選出的老屋清一色是以餐廳、咖啡廳為主,直到第二屆才有教會、髮廊、美術館、展演空間等入選,開始嘗試與常民生活結合。任何一棟被保存下來的老房子其實都是城市裡的巨型古董,在鼓吹「復古」的風潮中,老屋的功能、裝潢與擺飾卻不一而同,古董複製品大行其道,展示意義被刻意放大,導致歷史空間的意義及故事顯得單一無趣。除了做為商用,更希望「老屋欣力」的行動可以拓展到一般自用住宅,激盪更多老房子的想像與創意。如同前篇提到,老房子保存的經費龐大又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公部門除了忙著收割、大發觀光財之外,更應補助租用老房子的租金以避免市場壟斷,提供老屋修建貸款,並以低利率甚至零利息的方式提供借貸,成立諮詢單位來提供專業協助,使更多老屋屋主可以自力維護、使用自己老房子。接受補助的老房子,若做為商用,則可舉辦公益活動;咖啡廳或餐廳的一隅做為公共討論空間,髮廊可以提供社區義剪的資源,畫廊則可開設社區兒童繪畫教室……;如果是私人住宅,則可擇期開放供市民參觀,做為市民的「老屋課程」。

  顏世樺笑稱古都舉辦「老屋欣力」活動像是掀開「潘朵拉的盒子」,別忘了,潘朵拉盒子的底部仍有希望,老屋欣力除了是「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運動」,更應該是一場「全民反省運動」。教條式地宣導保存老房子並不能在真正的常民生活中引起漣漪,再多的咖啡館也不過就是披覆著歷史的糖衣,只為博取老城的懷舊與認同。未來,「老屋欣力」的口號或許根本不須存在,因為所有的市民都已經可以認知到老屋的意義與價值;老房子不再只是推行觀光的噱頭與工具,而是紮紮實實地存在於常民生活場域之中,成為府城人的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