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國際「制」工社團──誰規範了他們


◎張禎晏 劉以潔

  2012年,AIESEC曾遇上一場意外──在六月二十八號前往印度普內(Pune)擔任國際英語教育研習生的三位學生,因車禍而造成一死一傷的悲劇。雖然AIESEC臺灣總會有與印度總會、駐印代表處聯絡處理後續事宜,但由於印度的國情與臺灣不同,在處理時上造成臺灣傷者的家屬不滿,進而引起了糾紛。雖然最終沒有訴諸法律處理,卻揭示了當國際之工踏出國土之外的那一刻,所牽涉到的制度、機構、組織極為廣泛。國際志工社團們在所處的環境和體系遇到那些問題、該如何做出反思與行動?都值得我們探究與學習。 


校方積極管理v.s 社團獨立運作

  首先,許多社團對於其直屬管轄單位──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和社團之間的關係提出質疑。似乎除了經費上的支持之外,課活組並沒有進一步給予社團積極的指導、支持或管理。「學校對我們的態度就是沒有限制,但也沒有特別給予什麼幫助。」世界志工社社長曾琦微表示雙方的互動僅止於照規定繳交申請文件、表格。

  對於這樣的現象,飛越服務團社長胡順傑希望課活組能主動與社團溝通、分享經驗,並進一步提供更多確實的指導和資源。例如舉辦不同國際志工社團的交流活動,解決社團之間彼此陌生和缺乏連結的情況;或是在開學時,舉辦說明會統一講解申請補助的流程與方式,減少社團花在處理行政庶務上的時間成本。或者,帶領社團們進行志工心態的反思,並在實質和程序上都確立一套檢驗社團服務的標準,以整體提昇校內國際志工社團的素質。另外,也有許多社團質疑學校並不了解國際志工社團的運作,甚至覺得課活組只在經費和程序上進行審查──變成一種「好像只要你想去服務就可以去,不會有人管你」的情況。相較之下,若是社團有和其他公家部門、企業或NGO等單位合作,這些單位通常會比較注重社團實際的營運狀況、服務內容與成效,並以此作為檢驗和核發經費的標準。

  在提出要求課活組「積極管理」聲音的同時,相對的也有社團擔心校方過多的管理會影響到社團獨立性。由於各個臺大國際志工社團規模差距甚大,對於組織完善、成員數量龐大或者有校外機構支持的社團來說,部分自身便有完善運作和管理系統,所以傾向校方不干涉的立場。椰晴小泰陽服務社社長楊柏毅對於校方介入管理和社團獨立性的一體兩面表示:「雖然我自己也不希望有太多限制,但仍覺得校方應該多些社團品質上的管理或是控制。」


流於制式的訓練和儀式

  除了在積極管理和保持社團獨立之間拉扯之外,許多社團認為校方提供的培訓和活動,和他們實際需求有不小的落差。其中又以課活組用來作為核發經費標準的「急救訓練」、「授旗典禮」和「志工培訓課程」受到較多流於制式化的質疑。

  針對急救訓練,有的社團表示:「因為我們沒有真的碰過團員受傷的狀況,所以就沒有深刻感到急救訓練的必要性。」或許正因每個社團所去的地區和國情不同,所以實際上遇到需要應用到急救訓練的狀況其實不多。對社團來說,比較實用的反而是在出發前自行找齊當地醫療資源的資訊,或是確保隊中有熟悉當地文化、知道哪裡有醫療資源或醫院的團員。

  而在臺大對國際志工舉行的授旗儀式典禮,有部分社團覺得典禮肯定了志工作為臺大的代表,因此使得他們在個人行為、禮貌的上表現地更加謹慎;在社團名稱前加上「臺大」兩字時,也讓社團更容易被服務對象和其他合作組織接受。不過,多數社團表示除了上述兩點之外,他們認為出團的安全本來就屬於社團及其成員的責任,因而並不期待「學校會幫我們處理」各種意外情況。所以,學校的授旗儀式對國際志工社團來說只剩下象徵性意義,而非期待學校對國際志工社團的事務與活動擔負責任。
當國際志工成為「服務學習」

  在國際志工社團可以將他們的服務申請為「服務學習」課程的同時,也相應產生了許多問題。當然,大部分社團對其社團服務規劃成為服務學習課程抱持肯定態度,覺得國際志工服務和服務學習課程的精神是相符的。不過既然作為正式的服務學習課程,那麼應是希望學生能在課程中在「服務」和「學習」兩個部分都達到一定的標準,並受到嚴實的檢驗。問題在於,前述提到臺大對社團的消極管理,連帶凸顯出服務學習課程的寬鬆審核的問題。由於擔負開課、輔導服務學習的助教多由社員擔任,整個監督的工作成了社團內部成員的自由心證。許多社團意識到「這樣滿奇怪的」,是否該由學校或是社團以外的第三方來擔任,否則社團究竟服務、學習了什麼,似乎都由社團自說自話,缺乏公正性。此外,服務學習課程有既定的要求(例如書寫志工心得所需觀看的演講),許多社團表示那些內容多和志工服務沒有關係。如此課程規定導致不論是在「服務」或「學習」兩個層面上,都失去原先的意義。


課活組與國際志工社團

  課外活動指導組馬知行幹事回憶約十年前,臺大是台灣少數有寒暑假國際志工服務隊存在的大學。雖與其他國內服務隊同為服務性社團,但當時國際服務的機會不多,其吸引力顯著高於其他同性質社團。近來政府將「培養國際觀」列為重要方針,開始設立專案、計畫,鼓勵大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活動,因此課活組自行籌組「海外服務學習團」,招收學生參與由課活組安排的國際志工活動。當中部分學習團於約三年前轉為獨立社團運作,即為現今台大部分國際志工社團的前身。

  雖然現今各國際志工社團都外在於課活組獨立運作,但是仍多在經費上尋求國家或校方的專案、計畫支持(例:教育部青發署針對國際交流的補助),同時肩負政府國民外交和學校教育計畫等多重包袱。另外,各類來自不同單位和基金會的經費補助,也針對國際服務有著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出隊一趟動輒數十萬經費,社團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為達成核銷或贊助要求,勢必會調整自身定位以符合贊助單位的規定。

  除了公家或私人贊助單位給予的不同身分,校方課活組對於服務型社團的想像與學生也有不少落差。課活組曾向各服務隊徵求服務心得,預計蒐集來稿出版成服務隊專刊,於新生書院或外賓參訪場合,發放予新生或外賓閱覽,也曾舉辦服務隊成果發表會,邀請各服務性社團到場互相交流,但參與意願不高,發表會和專刊皆因成效不彰而停辦。過去統籌相關業務的馬幹事表示,課活組除輔導社團運作外,同時希望能夠協助社團傳承、改善組織結構,因此預期透過辦理眾多活動幫助各社團間相互學習,例如:社團幹部研習營、服務隊成果發表會等;期待提供社團交流的平台來讓彼此經驗交流,例如:組織分工、招生辦法;藉由公開的展示志工活動成果以達成招生目的,試圖解決近年來國際志工社團招生艱難、難以傳承的問題。對此,馬幹事認為:「台大服務性社團的學生可惜之處在於大多過分地注重『辦活動』、聚焦於活動的籌備和過程,卻相對忽略了社團間平行互動以及社團各屆間的傳承。」因此,導致經驗無法累積,又缺少借鏡機會,使得每年新任社團幹部必須重新摸索,自然會質疑校方的規定流於形式、缺乏引導教學,而產生諸多抱怨。


校方制度與國際志工社團的未來

  綜上,可以發現國際志工社團在現行制度下的矛盾,往往在於社團和校方立場上的對立與各自角色所作的不足與缺陷。社團們一方面希望學校能給予更多的資源和協助﹐一方面又擔憂會因此受到校方過多的限制;當課活組期許學生們能在各式典禮和培訓中獲得實質的成長時,卻在服務學習課程上消極地管理。雙方的矛盾最深之處體現在「授旗典禮」中:學校頒發了代表校方的旗幟給社團,但不代表將為服務隊作任何保障與承諾,若有意外發生,責任歸屬依然是社團內部承擔;學生拿了旗幟後,將其視為能夠以「臺大」的名號與其他單位互動、交流,然而多了這個身分後,社團們不必然就有代表臺大的自覺與定位,另外,社團是否有義務向校方回報服務成效也是待討論的問題。儘管雙方在制度上有種種的牴觸和衝突,但彼此其實是共通地希望做好國際志工這件事的,好比不少社團正面地肯定課活組幫助他們完成了許多行政上的庶務(協助招標機票等),而課活組透過舉辦各種活動,來幫助國際志工社團間能夠有經驗的交流和傳承。或許,彼此只是需要多一些良性的溝通和請教,便能將制度上帶來的束縛和隔閡化為新的助力和幫手了。而達成制度改革最欠缺的雙向交流和設身處地正好是國際志工社團們的強項,在校方和學生彼此開放的思維和努力下,臺大的國際志工社團未來肯定能將服務的理念徹底實踐與發揮,並使其延續、發展下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