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伴隨茶香話艋舺──專訪長壽號鄭雅玲阿姨

◎社會二 潘雅琪


    

  走進長壽號茶桌仔店,幾名年長的客人圍坐在木桌旁喝茶聊天。進茶店一坐下,老闆娘鄭雅玲阿姨就殷勤地招待,看著茶由壺中流入杯中,一股閒適懷古的氣氛隨著茶香飄散開來。
 
  至今已走過四十二個年頭的長壽號,經歷了轉手、承襲以及搬遷。起初,鄭阿姨的公公喜愛到別處的茶店喝茶,年事已高的業主將店面及茶具轉交給公公,接手茶店的生意。公公逝世後由婆婆繼續經營,多年下來,婆婆已上了年紀也想要多些時間休息,長壽號便轉由鄭阿姨掌理。

  長壽號原位於廣州街161號,1999年 剝皮寮老街拆遷後,才遷至現址南寧路繼續經營。當時主要的客人為三輪車伕、市場的生意人及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鄭阿姨剛嫁入時,長壽號仍位於剝皮寮街道 內。時至今日,上門光顧的客人多為長壽號的老顧客,上午長壽號是退休人員休閒的處所,下午則是附近居民歇息的地方。對這些老年人們而言,長壽號不只是可供 品茗的店家,更是個與好友相聚的好去處,三五好友付了茶水費,便一面喝茶一面聊天,一坐下來便是一、兩小時;多年下來,鄭阿姨也與客人相識,不只會相互打 招呼,甚至培養出默契,鄭阿姨應接不暇時,有些客人會自己加水泡茶,不勞煩鄭阿姨服務,在紛亂都市中展現難能可貴的親近與人情味。

   然而,相較於昔日,單純的茶店極為少見,即便是屹立多年的長壽號,來客數也不如以往。二十年前,茶藝館相當流行、相當普遍,但現在像長壽號這樣傳統、單 純的茶店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茶店不是面臨歇業的命運,就是必須轉型以維持營運。現今存留的一些茶藝館,不單賣茶也提供餐點;有些茶店則是上午賣茶,下午 賣酒,夜晚還提供陪酒的服務。雖然長壽號仍然勉強保留傳統的經營模式,但如鄭阿姨所說:「這是硬撐下來、沒有在賺錢的!」

   剝皮寮在當時是熱鬧繁華的街區,但卻早被劃為老松國小的學校預定地。雖然延後了半年,但在陳水扁任職台北市市長的期間,剝皮寮仍然被徵收,鄭阿姨無奈地 說:「他就只是延了半年,沒有說不拆呀!」由於被通知將要拆遷剝皮寮,早在長壽號遷址的一年前,鄭阿姨就找了長壽號現址租屋;拆遷延期的消息傳來之後,鄭 阿姨便留在剝皮寮營業,因為剝皮寮比較熱鬧、容易經營生意,能夠待多久就多待在那兒做生意。

   鄭阿姨對於剝皮寮徵收作為老松國小校地一事,感到相當懷疑,當年她就讀老松國小時,約有一萬名學生,到了她女兒的世代,學生只剩一千人,「現在孩子這麼 少,哪需要那麼多校地啊?」除了部分居民以不領補償金作為消極的抗議,居民也成立了自救會進行抗爭,並連署住戶及店家,希望能申請為古蹟保留剝皮寮街區, 避免因營利用途而被徵收。

   幾經波折後,剝皮寮留作歷史街區供人參觀,也舉辦老街的相關活動,然而居民並不完全支持剝皮寮的處理結果。首先,街區的保存狀況不佳,有些部分被拆除、 破壞,長壽號舊屋的後半部和二樓都被拆除,只剩下窗戶;也有住屋拆除到只剩下廁所和廚房。此外,剝皮寮重新開幕後,曾經舉辦老照片的相關活動,請看展的民 眾從看展的人群中尋找誰是照片中的人,不過鄭阿姨表示這種活動參與度不高,老年人看了只會傷心:「我從小住到大的房子被你收走了,你還叫我回來看?還跟你 一起辦活動?」鄭阿姨的語氣充分的表露出對剝皮寮拆遷的氣憤與無奈。剝皮寮的歷史文化保存並沒有宣告結束,目前有社區大學的老師希望長壽號等老字號商店遷 回剝皮寮營業,但鄭阿姨說:「這不是說了就算,如果是跟他們簽約,那年限一到不就必須搬離?」顯然這樣的處理方式仍待考量。

  長青的茶桌仔店長壽號,承載了老艋舺人的回憶,也留下了歷史的足跡。鄭阿姨的生命故事,也刻畫出剝皮寮街區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