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意識報
今日的兩位候選人,周美吟以及陳銘憲,皆在系所服務很長的時間。周美吟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系主任,陳銘憲則是現任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兩人皆以此經驗為出發點,開展出對於校長職責的想像。周美吟強調台大全體師生共同團結努力,提出卓越、創新、器識、熱忱台大;陳銘憲說明了校務推動的七個方向,包含發揚精神、學術卓越、教育品質、社會貢獻、企業募款、國際領先、宏觀規劃。
▍台大的經費困難與國外募款
周美吟說台大每年有一百六十億的經費,較陳維昭校長時代的六十億進步很多,但仍未脫離經費不足的困境,許多經費都有特定用途,行政單位能用的不多。她認為自己在美國任職多年,對美國學術單位向外爭取經費的作法有所了解,校長的主要職責是募款,並規劃專門的募款單位,並建立校友的檔案,包括校友們的資產、捐款紀錄。陳銘憲則分享過去的擔任電資院長的募款經驗,要讓校友了解到校內的問題,還有他們捐款的意義與貢獻,另外也要善用每年百分之四利息的永續基金,積極募款興建館舍、獎學金,也可以透過院系多多爭取校友對院系的認同。
▍不了解校務的校長候選人
周美吟於國外大學服務三十年,現今也任職於中研院,對於校務實際狀況較不了解。例如,有提問者詢問如何規劃更完善的通識教育,能夠仿效國際名校,讓台大的畢業生在高等教育的階段,也具備多元而全面的素養,以及有學生詢問面對現今台大總務處修繕經費僅有八千萬,且有多處建物極待維護的窘境,該如何以極有限的經費應對廣大校園中巨大的建築維護支出。面對這些問題,儘管提問者舉出了明確的案例,周美吟皆表示因為對於校園狀況並不熟悉,因此沒有辦法給予明確的答覆,導致提問者的發問往往由「未來會好好分析數字」的回答結束。陳銘憲雖為台大教授,但很明顯地對於校園議題的了解程度也不夠深入。例如,同學詢問是否應該檢討校內派遣教職勞工比例日益增加的問題,透過正式的勞雇關係保障勞工權益。陳銘憲對於現今台大雇傭狀況並沒有具體的認識,因而無法針對同學的問題提出未來上任後可能改善的方式,僅表示還需要更全盤的了解。
▍創造善用科技的校園?
周美吟表示,應該結合老師與學生建立平台,以促進全體的師生校友一同改善生活環境,共創智慧校園(SMART NTU)。另外,她提到台大每年花費四億在電費上,對於節約能源的部分需要以專業的科學家精神來解決。至於行政效能,她亦認為可以透過科技來加以提升。
但針對節約能源、校內交通改善、促進校內訊息交流三部分構想如何結合科技改善,周美吟並沒有給出很具體的方案。在校內交通部分,她只提到校內巴士的缺乏和NTU Bike的設置可能。並認為電資學院可能具有人工智慧協助的可能。承接上述不熟悉校務的敘述,我們也認為這部分的政見和校內正在進行的交通規劃討論缺乏交集。事實上總務處已經討論過校內巴士、環校巴士甚至輕軌的設置可能,但都一一放棄。校內行政單位如總務處現正努力的方向,是減少校內單車與汽車的數量,其最在意的並非周美吟口中可以藉科技改善的交通效率問題,而是安全性和設置成本。
▍學生海外就讀
國際化的方面,周美吟認為國際情勢的變化十分迅速,應善用國際事務處的功能,積極尋求與國外大學合作的機會。另外,她也表示台大校友遍布各地,有許多校友在研究型大學擔任教授,可以由他們牽線以進行更實質的合作。針對知名度,她提到要建立台大相對其他大學缺乏專責的公關單位,負責溝通與宣傳,使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最後周美吟也談到,國際化並非只是數人頭,而是不同觀念的連結,並與世界接軌,「將台大特色推向世界舞台」。
陳銘憲則根據QS、TIMES的世界大學排名說明台大的排名其實不差,與美國頂尖大學的距離並沒有擴大,新興的主要對手是後進的亞洲學校,而其排名的提升是來自更高比例的國際學生,其中有些學校甚至有三分之一是外籍生,跟台大僅有百分之五到六的外籍生佔比有相當大的差距。為了讓國際合作成為常態、提高大學排名以吸引優秀人才,呈現台大特質並慢慢建立起台大領先國際的可能,陳也特別提到增加校內博士生出國的經費,同時也藉由建立國際學院、碩博獎學金以及提升教授的薪資待遇,吸引優秀的國際人才與教授。
▍服務學習與薪資調整
學代周安履詢問陳銘憲,大學要善盡社會責任,在簡報中提到支持老師受借調到政府單位,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但老師借調到政府單位還有薪水,學生做服務學習卻沒有薪水。另外陳銘憲對薪資調整有一具體構想,要將原本的一年的薪資變成九個月,周安履詢問這麼做如何能增加教師的薪水?
陳銘憲回答,服務學習應符合最初的精神,不太能馬上支持要廢止,需要對現行的狀況多做了解,好的服務學習可以讓學生學生學習成長,不贊成單純把學生當成免費勞力。針對薪資部分,老師一年大概有一百二十萬薪水分成十二個月發放,若把一百二十萬濃縮成九個月的薪水,空出暑假期間就可以在研究計劃中編列自己的薪水,也可以去業界工作,否則老師無法領兩份薪水。這樣沒有增加財政負擔,如果老師想多點時間陪太太小孩,還是可以領一樣的薪水。借調的部分可以領借調的薪水,學校並不支薪。
▍第一學府與最高研究機構的矛盾:中研院及台大
在陳銘憲的提問階段,有一位教授問及中研院與台大的互動關係。他描摹了一個複雜的互動圖像:首先,台大現有的館舍中,中研院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台大也有很多學生到中研院找指導老師,院系間也常合聘教師。但在申請經費的階段,已經有研究經費的中研院又常和台大共同競爭科技部的研究案,形同不公平的競爭,該如何處理?
陳銘憲則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台大和中研院地理位置相近,資源分享容易也可以促成相互合作。他提及現有的共同指導制度,表示現況下兩者間就存在合作機制。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前幾年立法院曾建議中研院不要參與競爭,直接取得經費即可。但中研院經過內部討論,認為有競爭才能促使研究員積極向外界推廣研究,建立良好的研究風氣。
▍學生輔導制度
我們向周美吟詢問學生關懷協助系統的具體內容,目前有導師制度跟office hour,兩者都不太能深入解決學生,另一是心輔系統,但目前也有人力和經費不足的問題。
周美吟認為要照顧三萬多個學生不容易,但還是應該做,目前制度無法發揮功能,是因為導師有限,當然可以多鼓勵老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多多去敲老師的門,有很多老師對學生很願意付出。周美吟說自己無法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法,因為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需要面臨許多以前沒有的問題。
我們認為讓大家自由求助於教授的想法,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夠接受並付諸實行。即便大家都敢於主動向師長求助,這樣的風氣也可能讓教授的工作負擔大增,惡化教員勞動處境甚至引起反彈。更重要的是,這等同於把學校應當制度性處理的心輔問題轉移到教授個人身上,沒有負起台大該負的責任。
▍總結語:競爭國際人才的共同理想與對勞動處境的共同漠視
到了今天,我們聽遍了八位校長候選人的理念說明,也見證了他們共同在意的議題。幾乎每位候選人都強調要獎勵優秀學者,以及積極拉攏外國優秀人才。然而,他們也多同意台大的經費拮据,能力非常有限。我們在提問時間數次提及幾個相關問題,例如:台灣的學術環境面對普遍面對低薪的艱難,單純表揚特定人才,真的能有效激勵國內學者根留台大嗎?台大每年聘僱的非典型勞動力逐年攀升(例如:根據公開年報,台大名目上的兼任教員人數在短短十餘年內增加了一倍之多),增加特定學者薪資是否對這些勞動者造成相對剝奪?
面對這些問題,周美吟只含糊其詞的說「要看各個系所的需求再觀察數字」、「台灣有健保而且稅收低,相對來說待遇也沒有那麼差」和「經費拮据,事情有輕重緩急」; 陳銘憲則說「派遣人力不能馬上減少和減低聘任彈性,需要全面去看,要花更多時間做考量」。這些答覆和前幾天的候選人回應比起來,基調大致相同。候選人多滿懷希望的提出一個「集天下英才」的願景,卻不正視不健康的薪資結構,更不願嘗試解決非典型勞動力的困難,實在相當遺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