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主編的話

  再一次,我們被這塊土地的記憶吸引,讓我們領著新生回到了大南埔。小山蜿蜒,大南埔就躺在其間平原開闊處,吸納著這輛滿載陌生人的公車。意識報一行十三人,選擇回到了大南埔,選擇回到了上次星星與螢火交錯的土地,作為書寫外的實踐、實踐後的書寫,孕育下一代的意識。

  來這村莊,我們總是添盡麻煩:莽莽撞撞、吵吵鬧鬧。叔公、叔婆、叔叔、阿姨一家人逕自忽略了我們再次登門叨擾所顯現的羞愧,用爽朗的笑聲擁抱甫踏進村落的我們,就如同迎接一群找到心靈安頓處的遊子。我們這群慘白的都市青年能以什麼報答?低著頭,我們努力地訪談、閱讀、書寫,用筆桿的力量剖析政府開發案的夢,試圖點出當都市中產階級來養老或觀光的時候,可能會給大南埔帶來怎樣的衝擊。

  在此,僅代表意識報感謝讓我們有此田野調查機會的朋友,此刊的所有研究成果皆應歸功於他們。首先是台大社會系及大南埔客家子弟邱星崴,在兩年前開始努力經營大南埔社造,讓意識報有此機會踏上大南埔的土地,且在兩次田野調查期間全天候地陪著我們,為我們尋訪訪談對象又為我們即時翻譯。張榮福叔公,為我們導覽的客家文化藏寶人、收藏大南埔礦坑所遺留的文物自己整理成文物館供人參訪,此行帶意識報一群人一遊小南埔。林裕祥伯公,土礱的最後傳人,大南埔最投心於大南埔社區營造與開發案的當地重要人物,因博學多聞而成為意識報一行最密集訪談的對象。張明彩叔公與叔婆,每次都用最溫暖、為開懷的笑聲與熱情招待我們,讓我們宛如回到了溫暖的家鄉;張叔叔、阿姨對我們的悉心照料讓我們感動不已;家中的兩位小孩阿寧、阿賢與叔公的外孫奶茶,帶著我們跑遍大街小巷、玩捉迷藏與躲避球。這些,都深深刻劃在我們最珍貴的記憶中,而此期刊物的發行必須對大南埔所有居民獻上最高的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