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怎麼辦?校園性別運動的困境與突圍

◎ 施力麒(社會三)


困境:永遠的未成年和家父長校園


這幾年的台大由於學生團體間的活力與連結程度提高,性別運動也得以藉著這些節點的幫助在校園裡展開,然而校方的治校心態卻未隨著進步,因此每當學生團體(個人)提出改善校園性別環境的訴求(性別友善宿舍、無性別廁所)後,總換得校方保守的回應:「需要考量家長與社會的觀感,需要再溝通」將看不見的家長和社會挪為盾牌,擋下學生團體施加的壓力,因此和學生間進行建設性的溝通的需求便顯得不在迫切,改變進而只能是紙上談兵。學校的潛台詞是:「學生永遠沒有成年,諸事無法自理,而校方便是你們在台大裡的家長」。


怎麼辦?,學生又不甘於成為永遠的未成年人,所以我們不斷提出要求,但在家父長制的校園中也只能匍匐前進。縱然匍匐前進也是一種緩慢的革命,但是,在此同時,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左右開弓,讓前進的速度再快一點?



突圍一:摸清家父長校園的邊線


要突圍才能前進,突圍的第一步便是先摸出家父長校園的邊線。校方在每次的回應中都試圖製造出一種保守的家長態度,好像家長一定與他們同個立場,並且立場沒有改變的空間。但真的是這樣嗎?面對學生提出的新訴求,學校沒有用任何方式真正理解、調查家長的真實想法,反而逕自揣測他們的意見,並且轉化成回應學生訴求的托詞。但檢視過去的學生行動,我們卻好像傾向接受學校的這套說詞,而只在學生自治的層級上和校方打轉,但面對校方以這些說詞來回絕學生進一步參與和改造校園的時候,我們有必要繞道而行以便拆解掉這套說詞,因為阻礙學生進一步參與的可能是學校製造這套說詞背後的家父長治校心態。


臆測家長意見來回應學生,是最簡便但也最經不起檢驗的手法,這條邊線刻出家父長校園的輪廓,更框住了學生改造校園的可能。我們要做的便是證明這套說法的不合理與荒謬,所要作的下一步便是讓家長意見真正地被公眾看見。


突圍二:製造討論的槓桿


家長對於性別運動訴求的意見,向來只存在於校方的臆想裡,而非公開的討論裡,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創造一個公共討論的環境,透過有效的設計與安排,讓家長的意見得已浮出,並且和學生對話。 這個對話是實體空間的直接交流,對待性議題的不同看法在學生和家長之間都拉出一條從保守到自由的光譜,而光譜兩端的家長和學生他們的對話效果可能十分有限甚至互相消滅,而我們接著要做的便是促成兩者的有效的對話。


如何讓這兩股力量不互相消滅,而是成為槓桿的兩端在校園中撐起一個討論的空間?我們又要去哪裡尋找這個槓桿的支點?我們可以透過討論過程的審慎設計來找出這個支點。由於討論可能涉及的是不同的生命經驗、性傾向、與很隱微的情緒,所以傳統中我們常可見到的公聽會或座談會型式可能不再適用了,因為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邏輯一致地闡述自己的論點,安排講者、與談人(因為沒有人可以是專家),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透過會議議程的重新安排、小組討論的模式來讓不同的生命經驗能充分交流。


在學期末,這學期修范雲老師開設的「女性主義理論」的同學,將透過實踐作業(註一)來舉辦一場針對台大家長與同學的討論會(註二),從對待性議題的保守到自由價值的光譜中各抽樣出八位家長和學生,並透過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生命裡的性別故事的方法,來讓彼此的意見充分交流,讓學生間不同的看法能脫離BBS的虛擬平台,同時讓家長的意見能被實際看見。


突圍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這雖然會是一場小範圍的討論,但卻可以透露出一些線索,幫助我們找到大範圍下的解答。雖然討論不直接促成改變,但討論的結果卻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資源讓運動者產生新的策略去瓦解校方的保守盾牌。家長的意見在進入公共領域後,家長不再為校方所挾持,並且和更多元的學生意見產生交集(反之亦然),讓我們知道家長可能從不像校方所猜想的那樣,是個同質而堅固的保守壁壘,甚至,保守的意見也能在討論之後逐漸鬆動。所以日後一旦學校再搬出那模糊的「家長意見」時,學生便有資源要求學校修正說法進而有能量去逼迫學校進行更具體的回應。

這是一個繞道而行,細微但台大卻恰好缺少的嘗試。我們期待透過實體討論讓學生能和家長協力鍛造一柄新的長矛,而它的標靶便是抗拒變動的家父長治校心態。

註一:這堂課要求學生能透過理論的幫助反思生活並且實際操練,所已要求學生在期末進行相關展演活動。例如去年在總圖前的搭宿舍活動、腋毛T。

註二:活動將在2010/12/11 (六) 08:30-17:00於社會系館舉辦。若妳/你 或 妳/你的家長願意參加,請先寄e-mail至athenakuo@gmail.com (郭同學),並填寫問卷以利抽樣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