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台北市的都市更新──與即將消失的台大老宿舍

◎法律四 陳稚涵



  台大管有的日式宿舍面臨拆除改建的危機,先是由於政府策而浮起檯面,近來則是在台北市「都市更新」的趨勢之下,面臨了更為巨大的威脅。


  都市更新在近年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政府對於加快更新速度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根據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的網站,都市更新以「翻轉軸線、西東並舉、重現風華」、「更新窳陋、改善家居、再現優質」為目標,即「平衡區域發展」與「改善居住環境品質」。立意相當良善,但細究政策內容,是否真能達成預期目標?則不無疑問。
  大規模的都市更新需要龐大的資金,政府無法負擔,因此目前政策是以民間自發性的都更為中心,政府擔任協助的角色。為鼓勵都更,政府實施最高兩倍容積獎勵:容積率指總建築面積與建築用地面積的比值,例如一百坪的基地上建築一房舍,若每層樓地板的面積為五十坪,四層樓總共兩百坪,容積率為200/100 = 200%,容積率愈高,房子蓋得愈高。都市計畫法中對於城市中不同區位有不同的容積規定,不能想蓋多高就蓋多高。兩倍容積獎勵使建築能蓋得比原先規定更高,使樓地板面積增加。此外,都市更新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範圍內「公有」土地及建築物,應一律參加都市更新。等於政府在推行都市更新的過程中,將大量釋出公有地。


  然而都更條例中同時規定:都市更新事業機構以股份有限公司為限;逾七人之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欲實施都更,須組織成一更新團體,且該團體須為法人。一般民眾若想自行都更,則必須完成不少程序,且不容易集資;因此,都更案中,實施者幾乎全是建商。以民間為中心的都更,實際上是以建商為中心。建商以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的,不太可能願意在房地產價格低(也是最需要更新)的地區進行更新;又,台灣都市裡的產權複雜,要取得大部分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實施更新,曠日廢時。因此建商多半選擇在公有地旁買一塊小小的地,順勢把整塊公有地都劃入更新範圍。


  台大地處公館精華地段,又是公家機關,受到眾多建商青睞或者覬覦,實屬理所當然。台大在大學里、溫州街、青田街擁有眾多老舊日式宿舍與畸零地,早有多家建商進駐,畫著都更的大餅,例如紫藤廬旁台大的管有宿舍,以及臺一冰店、滴咖啡與其後方的日式宿舍,均已被建商劃入都更計畫案。今年五月殷海光故居被劃入都更範圍後,台北市都發局表示,將嚴格審查都更計畫案中是否包含了古蹟與歷史建築,且若公家機關對於該地有具體的利用計畫,則可以拒絕都更。


  然而,少數的歷史建物,例如已被指定為古蹟的殷海光故居,或是青田街的部分宿舍是被保存下來了;其他尚未被登記成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日式宿舍,在台大校方長期忽略、沒有具體規劃的狀況下,就等於必須無條件加入都更。都更不一定是壞事,若畸零地能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則都更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許多具有歷史的日式宿舍群,大部分師生都還不知道其存在、也不明白其價值,卻或許就在都更的浪潮中,無聲無息的消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