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瓜分竹北:大學作為土地徵收的幫凶

瓜分竹北:大學作為土地徵收的幫凶

◎李問(人類四)

在全球化的年代,政府也必須服膺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原則,大至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小至地方政府的財務自主,都可以看出這個趨勢。然而在台灣,在政府走向市場經濟的同時,卻動輒使用公權力進行土地徵收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這兩種行為在原則上是矛盾的,因為理論上的市場經濟,應該由一個「小政府」來維持一個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當政府因應全球化採用資本主義的營運方式,卻同時濫用公權力,便成了一個有權制訂遊戲規則的企業。事實上,這也是當下政府實際的運作方式。

如同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台灣同樣屬於這種聲稱奉行市場經濟,又同時使用威權的政府。日本的國土是台灣的十倍,徵收的土地總面積卻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便指出,台灣不斷把農地徵收改為建地或工業區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農地從1978年起便停止收稅,而地方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便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和契稅。前年新竹縣政府還一度修改平均地權基金相關的行政命令,讓區段徵收的盈餘可以繳納至縣庫,去年又悄悄修改回來。這些都還只是直接的收入,其他間接的官商勾結與圖利行為,更是可想而知。農地還有另一項特點是,住在農村地區的農民屬於教育上的弱勢,往往比較沒有爭取媒體版面或是抗爭的能力。於是,政府為了製造經濟繁榮的景象,往往結合強勢的財團,犧牲了弱勢的基本權益。

今天,從台大、台科大和交大在竹北設校的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不只是政府,就連堂堂非營利的國立大學,也都加入了這場遊戲。在區段徵收的過程中,缺乏反省的大學甘於扮演配合政府的角色,一同為了自己的財務而忽視當地民眾的基本權益。對政府而言,用徵收來的土地來「設立頂尖學府」,似乎可以做為一個說服大眾的理由。設立大學又往往讓房地產行情漲翻天,既有促進地方繁榮的效果,又可以收更多的稅,真是一舉多得。

然而接受這些土地的大學,卻往往沒有想清楚這塊地到底要拿來做什麼,更完全將土地徵收下的犧牲者視為事不關己。以台大和台科大對新校地的態度,在收受土地之初似乎是當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對於這塊向人民徵收而來的土的,絲毫沒有一絲慎重看待的態度,也不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營運。以台大為例,十年來第一期22公頃的土地中,除了去年剛落成的一棟大樓外,都是一片荒煙蔓草。18公頃的台大二期因為台大遲遲沒有動作,已經由縣政府更改用途作為綠能園區。政府徵收的土地半途更改用途,其實已經有違反土地徵收條例的疑慮。整體而言,大學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成為政府土地徵收、以及財團炒作土地的幫兇。

至於交大在竹北的璞玉計畫和台南的新校區,則顯得比台大和台科大更為精明,明顯就是想要賺錢增加學校的財務。交大透過圈地和校地擴張的行為,增設大範圍的產學合作專區,有如變相的企業投資。這樣的經營策略對於產學合作的強調,或許在教育部減少補貼、大學財務自主大勢所趨之下,似乎是個「明智」的抉擇。但是與政府的公權力來取得自己賺錢用的土地,卻讓這筆交易充滿了不正義。

面對土地徵收的爭議,常有人說是經濟發展與傳統農村價值之間的抉擇,或是經濟發展與環保價值之間的抉擇。或許到頭來,土地徵收背後的問題根本還沒有到抽象價值的層次。政府大量進行土地徵收背後的問題,是政府為了製造經濟繁榮的景象,選擇漠視與踐踏弱勢人民的財產權,又運用公權力來賺取自己的財務稅收。不論我們支持工業發展或是農業發展,都該譴責這樣的行為。同時,我們也該譴責與政府共享一杯羹的大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