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ifood之緣起 從理念出發

◎社會四 陳聖為


  3月22日晚間九點半,男三舍的舍胞大會上在進行著攸關宿舍便當代訂系統—ifood命運的表決。到場舍胞在一番討論後,近八成舉手同意讓ifood在用餐前的一段時間借用交誼廳發放便當。統計完壓倒性贊成的票數後,輔導員尋問有沒有任何人有其他意見。會場靜默了一會兒,似乎大家都同意了。前來說明服務理念,尋求舍胞支持的ifood創辦人邱冠倫這才鬆了一口氣。能夠從冷颼颼的宿舍外,回到溫暖的室內空間發便當,訂購量才有可能上升。不致於天天虧錢,代訂系統也才有繼續進行下去的意義。「你能為他人創造多少價值,能服務多少,就能創造多少利潤。反過來說,若我們的利潤沒有正成長,那就代表我們的服務沒有價值,這是理所當然的。」邱冠倫說。


構想始源

  ifood是在去年十一月底開張的宿舍便當代訂組織,透過網路平台,讓住宿生預定晚餐。晚餐會送到男宿舍區,住宿生不用走出宿舍、不須離開電腦、也不用付外送佣金,就能吃到宿舍附設餐廳和7-11以外的食物選擇。一般而言,一週七天都有不同的餐飲可選—店家由ifood接洽,ifood則由店家所給折扣數中得到利潤。構思出ifood,現在就讀於經濟系二年級的邱冠倫是ifood兩位創辦人之一。令人驚訝的是,他其實不是住宿生。「我是台北人,但因為一個住學校宿舍的同學跟我抱怨,說住宿的人很可悲,天天都只能吃小七,才衍生出這個構想。」邱冠倫並不特別認為ifood是什麼了不起的創意,「這個想法也不是特別值錢,世界上大概有…1000個人想過吧。什麼是值錢?順利發展才是值錢。」講起話來常帶嬉笑,看似玩世不恭的他說起經營ifood至今的心得,卻有著內斂的反省。


創業維艱

  ifood的組織目前共有八人,但一開始就只有兩位經濟系的同學。「我們需要程式方面的技術,所以就有資工系的來當網站工程師。解決平台的問題後,陸陸續續還有幾個工管的加入。」也許是創業的一開始就遇到各種挫折,邱冠倫盤算起ifood現況算是相當踏實。「都在虧錢阿!開幕的第一天訂餐就送橘果子,一百八十人訂,我們就賠了三千五。現在每天訂的人大概是二十到三十幾人,扣掉工讀生的薪資後,每天利潤都是負的。」

  代訂便當的點子新穎,但實際執行起來並不容易。「首先這樣的設計就不符人類的本能,人覺得餓了才會覓食,不太會在五點訂六點的晚餐。」「我們其實很不專業,」他接著檢討起自己,「多少人訂不是問題,我們的服務需要改進才是重點。例如跟廠商的溝通就常常出包—廠商有時很天才,你訂二十個雞腿,他雞腿不夠就直接換給你叉燒。我們主打方便,結果雞腿變成亂七八糟的東西,損失我們能自己吸收,但出一次錯顧客就會覺得我們不夠專業而跑掉。做服務就是這樣,不如預期,會被顧客封殺。只有超出預期,才能讓他拿來當話題,才有成長的可能。」大方承認ifood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邱冠倫認真的說。「我們一開始覺得發便當很簡單,只是發便當耶!但物流方面其實很難很難。」


未來展望

  雖然ifood目前尚未由虧轉盈,但談到可能的未來前景時,邱看來還是充滿希望。「ifood的概念不只能運用在宿舍。台灣什麼東西最多?大學最多。我們可以不斷複製,像沒有暑假的人,待實驗室的,讀書考研究所的,在學校辦營隊的系,我們可以在各個大學開分店,市場其實並不小。所謂構想就是不斷激發,是沒底線的,就看你要不要繼續下去。」講到與創意有關的話題,邱冠倫顯得相當眉飛色舞。

  「除了ifood,我還有很多構想可以去試試看,雖然大多不太可能實行,例如像我就很想讓家教用直銷的方式來經營之類的,因為我被直銷騙去參加過好幾次演講,討厭他們騙人的方式,但覺得他們的制度很不錯,可以與家教結合。」這樣天馬行空的想像孕育了ifood。作為學生嘗試改善膳食環境的一種可能,ifood在重新進入宿舍後能否順利營運值得我們繼續關切,也期待它能夠更加進步,為宿舍膳食創造雙贏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