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社論:兩岸招生競爭 台大定位的省思

◎台大意識報社

  近來中國大陸將招收台灣大學生的標準,從學測頂標降為學測前標,明顯呈現搶攻台灣人才的企圖;而台灣這邊也預計於今年招生兩萬多名中國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台大將錄取73人。儘管從頂標到前標的變化或許對台大的招生影響不大,然而在目前的情勢下,台灣學生到中國念大學也有可能形成風潮。不論台大是否招收更多的中國學生,人才流失的可能性,都是兩岸搶學生的局勢下所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這對台大可能個是危機,卻也有可能提供了一個轉機,讓我們更清楚地思考台大的特色與定位。台灣的大學生態時常被評為「台大獨大」,而每年大考放榜台大的老大地位更是坐穩穩的。過去幾年來,台大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政策之下不斷自我標榜為一所「卓越」、「頂尖」的學校,並且以國際大學評鑑排名作為努力的目標。在教育部以「進百大」為目標的補助原則之下,台大只要證明自己是台灣所有大學之中最有可能進百大的,就可以輕鬆獲取最多經費,也能輕易滿足社會的期待。

  然而,當台大直接面對中國名校的招生競爭,整體的圖像就會變得比較複雜。面對這些名校的競爭壓力,台大必須要能向社會大眾更清楚地交代台大自身的特色,並且說明台大和大陸名校的差異究竟為何。在這樣的競爭局勢下,過去所標榜的「卓越」、「頂尖」也可能顯得過於空泛。北大清大似乎也很「卓越」,不是嗎?那麼台大的卓越又有什麼不同之處?而所謂「頂尖」指的是排名嗎?如果是的話,有些排名中大陸的學校排得比台大前面,那麼台灣的學生又該如何對台大保持信心?例如之前讓台大很興奮「進百大」的,是QS公司2010的評鑑,而該評鑑中北大的排名47、台大95。而上海交大做的評鑑中,台大屬於101-150區間,勝過北大和清華的151-200區間。或許到頭來,台大除了追逐各種大學評鑑之外,更需要有能力向學生和社會大眾說明自己的核心價值。

  過去被問及如何面對兩岸競爭時,台大的態度都很理所當然要大家對台大的品質「保持信心」。其實台大應該在招生時從更具體的方向,更用心說明台大相對於對岸學校的優勢。例如可以強調自由與制度化的學術環境,對於教授進行穩健研究的重要性;或在學生方面也可以強調大學作為一個培養公民思考能力的關鍵場所。至於個別領域,也可以列出兩岸學術發展在各領域的差異(畢竟台灣有許多學術領域還領先大陸十年以上),並且強調台大長期以來對於台灣農業、產業科技、和社會文化的貢獻。只要從這些具體的面向著手,那麼多一點的競爭對作老大作習慣了的台大而言,也未嘗不是進步與重新定位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