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中生專題】前言、中生的雙重困境

 
◎李秉純、陳恬靖、簡子云、盧丹云 


誰的自由民主樂土?台大中生的在台經驗與台生的反思


前言

2019年6月開始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跨越海峽延燒至台灣,引發台灣社會廣大迴響。在高舉自由民主旗幟的這片土地上,中國學生因為立場不同而與港生及支持港生立場的台生發生衝突,甚至出現中生對港生掐頸的暴力行徑[1]。同年11月7日,兩名中國遊客於台大第一活動中心撕毀連儂牆一事是為導火線,引爆自2011年中國學生開放來台後與台生間長久積累的矛盾。校內台生、中生針對此事在NTU交流版上各抒己見,一來一往的辯論中,暴露出兩者的意識形態差異。在普遍共情香港人並支持反送中運動的脈絡下,中國學生的國籍令不少台生為其預設立場,並予以言語攻擊。

在一般台灣學生的印象中,可能會認為每每遇到事件就跳出來為自身族群爭取權利的中生是在無理取鬧,其政治立場也常被先入為主,認為中國人皆是服膺中共黨國教育。然而,事實真的是我們所想的嗎?中生的樣態是如此扁平的嗎?奠基在想要彼此了解以達溝通、轉換思考模式的原則上,我們試圖理解中生在台經驗——生活習慣、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與台灣學生不同時該如何因應;是否曾經懷有過對台生的偏見,以及是否感受到來自台生的偏見;在台學習須遵守的規定(包含成文及不成文的規定)、涉及中生權益的制度是如何影響他們對台灣與自身身分的認知。

我們梳理了中國學生來台就學的相關法條與限制,並採訪了九位現在就讀於台大大學部和研究所的中國學位生。希望透過制度與社會互動層面讓讀者了解中國學生在台處境,也試圖討論背景差異如何造成中國學生與台灣本地生的意識形態衝突,而彼此在這樣的結構下又發展出怎樣的應對策略與態度。最後,我們將帶回台灣學生的視角提出反思的論點。

專題名稱「誰的自由民主樂土?」是對於台灣自傲的民主概念之叩問。以自由民主為榮的台灣人,面對中生時展現的卻是刻板印象、身分審查、排除他者,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廣納多元的民主嗎?面對中生時,我們似乎無法落實自己所定義的民主;另一方面,這也是中生的疑惑,是對於台灣抱持民主想像的中生來台後所感受的落差——原來這就是民主嗎?如果他們所想望的民主其實是針對自己身分的無差別攻擊、不願意理解其處境與生命史而將他們均質化成一個與中共政權畫上等號的群體,那這樣的自由民主樂土是不是有些令人失望?

本文將會以「中生」簡稱中國來台留學生,不過,我們也會依照文章脈絡及受訪同學說法來使用貼合語境、忠於原文的稱呼(陸生、大陸同學等)。

此專題撰寫時間跨度稍長,在出刊過程中也發生了中生因疫情而無法回台上課、中國政府禁止下一年度中生來台等事件。雖來不及納入本刊討論,但透過本專題,希望大家下次在看見這類新聞、看見網友出現獵巫行為時,能多加換位思考兩者互動的可能,而非流於對他群的妖魔化。

最後,這篇專題的完成,最感謝的是受訪同學們,謝謝你們願意分享來台的私密感受、所思所想,讓台灣人得以更加貼近地了解你們所經歷的疑惑和困擾、了解你們看見的世界,謝謝同學們的信任與善意。




(一)中生的雙重困境——在台灣與中國制度的夾擊下求生
◎陳恬靖、簡子云 


從過往新聞中可見,台生多半對中生來台就學的情形缺乏了解,抱持著不以為然的看法。甚至有認為中生來台就讀會佔據台生的升學名額、搶走台人工作機會等錯誤認知。以下我們將爬梳中生來台就學的背景與其所受的制度面限制,比較台生對中生的想像及實際情形的差異,並說明制度面的限制如何影響中生對於來台就學的意願及感受。



中生來台就學背景與適用法規

早在1990年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時,便提及:「文教交流應在兩岸交流中優先規劃。」同年,兩岸教育交流計畫從此列入國家政策規劃。[2]「是否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於2006年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提案後引發大量討論,當時為民進黨政府執政,在考量兩岸政治環境下,暫緩該提案。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馬英九政府希望透過經濟文化交流減緩兩岸的緊張關係,並透過引入陸生生源,來解決當時因少子化導致多所私立大學招生名額不足的問題。馬政府提出開放陸生來台就學的三大優點:

一、吸引大陸年輕優秀學生來台,可招收一流大陸學生,刺激台灣學生良性競爭,提升學習競爭力,對台海未來發展有所幫助。

二、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提供兩岸的學生彼此交流與認識,讓兩岸青年學子及早交流,增進彼此了解,有助於未來的和平。

三、陸生來台就學,讓台灣的大學增加生源,解決目前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3]

同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通稱為陸生三法)送往立法院審議,引發執政黨與在野黨長達兩年的攻防戰,中生來台就學如何實踐儼然成為「意識形態之爭」。民進黨立法委員堅持讓「三限六不」入法,教育部則希望保留彈性。而後雙方在多次爆發肢體衝突後妥協僅將「一限二不」入法,「三限六不」則作為施政原則輔助進行。由於「三限六不」的涵蓋面較廣,涉及中生在台就學的各個層面,「一限二不」亦包含在內,因此本篇主要以「三限六不」進行討論。 國民黨政府為了與中國政府打好關係,大力開放兩岸的政經交流,馬政府所提的開放中生來台就學的效果仍有可議空間,不過在當時台灣政策取向和社會情境下,中生來台就學法案勢在必行。於是在法規與配套措施成形後,2011年政府始開放中國籍學生報考台灣的大學,起初國立大學僅開放研究所名額,於2014年修改為大學部與研究所。由陸委會作為中生在台的對接單位,在台大則由僑陸組作為負責單位。

中國則由「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下簡稱陸聯會)作為唯一辦理中生來台就學的主管機關。中生來台就學報名資格限定為於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 8 省市設有戶籍之大陸地區人民,參加當年度該省分夏季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方可報名,高考總分未達該省市本科二批分數線(指省屬一般普通院校在中國高考第二梯次招收學生時,參考的學科成績門檻)亦不予錄取。[4]



制度面限制與回應

在詳述中生受到的制度限制前,首先要說明陸生三法中最基本的限制原則──「三限六不」。

「三限六不」可說是一條無形的繩索,滲透進生活的各面向,限制中生的許多選擇。三限六不同時也意味著中生從來台前到在台灣就讀後,在生活的諸多方面都倍受限制。

以下簡介陸生三法中的三限六不。「三限」為限校、限量、限域,也就是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僅認可學術聲望卓著、辦學品質績優的大陸地區高等學校;限制來台中生總量,以全國招生總量的 0.5-1 %(約 1,000-2,000 名)為原則;限制醫學學歷採認領域,限制大陸地區所有涉及我國醫事人員證照考試之學歷採認。「六不」則是指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正式入法的「一限二不」,分別是「限制醫事學歷採認」、「不允許打工」、「不能參加國家考試」。[5]正式入法的一限二不為當時修法決議的共識決定,須嚴格執行。而未入法的三限六不仍有彈性的處理空間,例如因中生乃外加名額,因此「限量」的規定並不具實際約束力。

在此次的受訪者中,有受訪者認為台灣對於中生方面的限制不會對自己有太大的影響,並表示從未聽過「三限六不」一詞,但也有受訪者表示系所和招收學生名額的限制在當初申請時造成不小的壓力,且在雙主修及轉系上只能選擇隔年有開放中生名額的系所,部分受訪者在想要打工時也礙於制度限制而無法如願,無法領獎學金及申請擔任助教也是採訪過程中被提出的限制點。對於這些限制,受訪者的感受多半是覺得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在台灣除了文化圈、生活圈上的隔閡外,還得面臨制度帶來的區隔及排外感,受訪者們雖能夠理解限制的存在與台灣中國間的政治關係情勢有關,但仍覺得學生們為此須承受這樣的對待是不合理的,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雖然陸生不是台灣人,但是既然都是在台灣唸書的學生,理應不該受到學術面的限制。

部分中生雖然認同執政黨的政治考量會影響到學校內對於中生的相關條令制定與實行,但是台大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學,受訪者認為學校的作法應對全球學生一視同仁,學校為保護本地學生的就業而對於外國學生有不同待遇,卻將陸生特意與一般外籍生分開依不同原則辦理,例如:選擇系所的開放限制,讓陸生產生一種被特意排除的感受。想要打工的陸生也受法律禁止、無法享有勞保保障,甚至可能因偏離來台就學目的而遣送回國。有受訪者坦言這樣的限制存在著歧視,讓中生對於強調民主人權的台灣有期望落空之感。

對於大學部的中生而言,在大學課程或是之後的研究所課程修業結束後是否仍要留在台灣並不是必須立即決定的問題,但是有受訪者認為對於就讀大學部及研究所的中生來說,只有台灣的民間企業及在陸台商認可台大的學歷效力,未來就算在台參與了實習等活動,但因為中生來台的申請名目是「就學」,而無法在完成學業後直接在台灣留下從事相關工作,即使台灣民間企業認可學歷也無用,在台灣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卻礙於中台雙方制度限制而無法將所學回饋於台灣,感覺也是一種對教育資源的浪費。

另一位受訪者早年曾參加過中生學權的爭取運動,此位受訪者坦言中生的學權不平等與中生在台的法源依據有關,因為根據陸生三法,陸生在台的身分為停留(等同於遊客)而不是居留,常常會被質疑身分合法性,例如像台大健康中心規定非本國籍學生要在新生健檢時出示居留證,中生因為沒有居留證所以之後還得再跑健康中心重新健檢一次,且中生持有的停留證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有效用。我們發現此次的受訪者多半對制度改善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或是實質參與,且初期的中生曾嘗試爭取自身權利,然因中生無法在台長期耕耘,而推動制度的改變是長遠且緩慢的進程,若是參與者沒有保持對推動學權爭取運動的熱情,爭取權利這件事很容易就失去其關注度且失去必要性,所以後來積極於爭取學權的中生也逐漸減少了。



感受上的區隔--以全民健保為例

中生納入健保與否不僅關乎個人健康權益的保障,其中亦涉及複雜的國族問題。在2011年開放中生來台後,行政院即試圖推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條文修改草案,將中生列入外籍生納保名額。而依照《全民健康保險法》第9條規定,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外來人口需在台居留滿6個月方可納入健保。不過《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將中生在台就學期間歸為「停留」身分而非「居留」,故不在全民健保納保範圍,中生需自行投保商業保險。[6]

陸委會於2015年起多次推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修正草案,希望使中生來台就學期間的身分比照僑外生改為「居留」,令中生來台就學滿六個月後納入全民健保。2016年10月24日總統府對外發言人亦明確表示「基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中國大陸學生比照僑外學生納入健保體系」的立場。[7]不到一個月後,執政黨黨團提出健保法修正草案,經立法院決議後交付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2017年立法院進行健保法修正草案之政黨協商,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形下,修正草案未進入實質審議法案條文內容。

為什麼中生納入健保的修正草案延宕不前呢?首先,反對者認為健保作為中華民國國民的社會保險政策,應以國人利益為優先考量。若使中生納入健保將造成國家經濟的負擔。但依據103年健保資料統計,外籍生作為健保第6類第2目被保險人身分參加健保,自付保險費約1.02億元,使用醫療費用約0.45億元,其自付之健保費已足以支應其醫療費用,加上中生作為青壯年族群,並不會對台灣的健保體系增添負擔。[8]

曾經參與中生權益爭取運動的受訪者表示,推動中生納入健保的運動時發現,若是中生納入健保可能將會使得中生被迫承擔台灣人焦慮的投射,儘管健保虧損其來有自,但作為台灣社會的外來者,中生缺乏話語權與相應的社會背景能和社會大眾的質疑抗衡。除此之外,中生本身的參與意願低也是推動納保運動最後未果的原因之一,受訪者中有人提及學校方也會提供團體商業保險供學生選擇,覺得這樣的保險選擇雖不如健保全面但也已經足夠了,另一位受訪者表示中生納保已經變成了政黨作為靶子的話題,在考量政策時也不會諮詢中生本身對於制度改善可能方向的看法。

中生權益團體為何要推動中生納入全民健保體系?其原因除了前述提及的「人道考量」外,更因為中生目前可投保之商業保險並不完善,例如醫療費用需先行自付,於事後方可請領保險給付。商業保險給付涵蓋範圍遠較全民健保少,如遇重大傷病或意外,商業保險給付有限(例如:同一次住院係以12萬元為限)。且不同於全民健保,還有洩漏個人隱私的風險。[9]

台大陸僑組提供中生兩種保險選擇──參加學校的團體保險或是自行投保。團體投保為國泰人壽保險,每學期3000元,於學雜費中一同繳納。受訪者之中認為這些保險措施在他們因傷病而需要就醫的後續報銷帳目上有幫助,提供安全感。受訪的中生部分表示沒有健保對在台灣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實質上的影響,也對台灣的醫療體系持有好感。不過他們關注的不僅是生命財產保障的權益,還有希望能被台灣社會接納,在制度上不被差別對待。除了明文規範的法規,中生亦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與台生相處時,談到醫療安全時會再度認知到自己無法和台灣人一樣享有健全的健保保障。

一位受訪中生坦言:「因為制度而有了排外感受。看病時的一句『我沒有健保卡』,背後是覺得跟大家不一樣、自己好似異類的感受。」另一位受訪中生則表示中生應該要比照僑外生的待遇,希望能夠跟僑外生一樣以「居留」身分待在台灣,只要在台居留時間滿6個月即可申請加入健保,中生不該成為兩岸對立下的犧牲品。依照中華民僑務委員會頒布《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僑生係指在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僑居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華裔學生。僑生身分認定,由僑務主管機關為之。該辦法第三條定義「海外」為「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港澳生則適用於《香港澳門居民來臺就學辦法》。[10]

政策制度區隔中生與僑外生,根本在於兩岸起伏不定的情勢,以及牽涉廣泛的國族問題。若將中生納入健保,其以「外籍」身分被保障時將挑起兩岸緊繃關係的敏感神經。若堅持不將中生納入健保,台灣作為一個民主法治國家,卻難以保障中生權益,更涉及人權價值與道德問題。在兩相消長之下,中生納入健保依然是一條漫漫長路。




總結

在爬梳制度脈絡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最初開放中生來台就學的目的為促進兩岸文教交流、刺激台灣大學競爭力同時解決台灣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且不論其中是否有馬政府對中國開放交流的政策取向。對於以來台求學為目的的中生而言,以「三限六不」為首的限制使得中生在台灣社會始終作為外來者的角色,無法真正融入台灣社會,對於台灣一直提倡的民主自由價值感到困惑。受訪者之一提出雖然台灣強調自由風氣,但有時在網路上發言時仍須因為自己的中生身分而謹慎回應,否則很容易就會招來語氣強烈的批判,「感覺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由」。也有受訪者提及在台灣的學習經驗雖然有收穫,「但是差異所造成的矛盾感會讓我想趕快在四年結束後就離開」。其中也不乏有為了自己的權利而嘗試爭取的中生,無奈最終因無法在修業結束後在台持續推動運動,且因為多數中生皆認為不去爭取權益也不會對自己的就學進程有太大的實質影響,所以無法確保是否有後繼參與者,最後中生學權運動也逐漸式微。

中生作為兩岸關係折衝的載體,台灣人將對中國的仇恨和複雜的情緒投射在中生身上。足可見中生作為制度下的受害者,以及台灣社會的他者,在基本的制度面都無法受到保障的情形下,導致中生無論在學習方面、人際關係、經濟生活、社會參與、健康保障等社會互動層面,皆受到無形的束縛及限制。我們仍須反思台灣社會在高舉民主自由旗幟的同時,該如何顧及那些被忽視的少數群體的權益。




——————————————————————————————————————————

[1] 《義大校園貼反送中貼紙 陸生掐港生脖子還潑水辱罵》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0918/DMC7EFOYF6SVMBRJVG6LAXGA6Q/
[2]吳榮鎮,〈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值觀之評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年 10 月,頁 181-182,摘錄自: http://ct100.chihlee.edu.tw/ezcatfiles/b012/img/img/107/a011.doc。
[3]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2011,〈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之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廣州大學 2011 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2-213,摘錄自:http://ir.nptu.edu.tw/retrieve/12146/209.pdf
[4]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19 年大學校院學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https://rusen.stust.edu.tw/cpx/B/2019/20190520-Brochure-4B.pdf,下載日期:2020年3月31日。
[5]同註3
[6]《全民健康保險法》第9條
[7]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政府基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推動陸生納保〉,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0F1FC577CAEC4253,下載日期:2020年3月31日。
[8]社會保險司,〈基於人道、公平考量,將陸生比照外籍學生納入全民健保〉,https://www.mohw.gov.tw/fp-2650-19807-1.html,下載日期:2020年3月31日。
[9]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陸生納入健保〉,https://www.mac.gov.tw/cp.aspx?n=B2C9ACBE62E87999,下載日期:2020年3月31日。
[10]全國法規資料庫,《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00001,下載日期:2020年5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