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馬祖日報

 
馬祖日報——歷史爬梳
◎許悅

  馬祖由於地理位置接近中國大陸,在國共對峙下成為反共前線堡壘,為宣揚政策、提振民心士氣,政府成立了馬祖日報社,由軍方負責籌備。戰地任務解除後,馬祖日報仍隸屬於官方,不過內容轉向貼近民生,減少政令宣傳的篇幅。近年網路科技日益發達,馬祖日報也致力於進行數位歸檔、報紙線上化,以方便民眾檢索,並保存馬祖史料。以下將依照時序,介紹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報社的運作模式與重要轉變:


軍管時期:軍方報紙 

  馬祖日報的前身為「登步報」,係紀念國共內戰中「登步島戰役」而創辦的報紙,每十天出刊一張,主要發行於軍中。1955年登步報改名為「馬祖日報」,同時改為每日發行。馬祖日報原本隸屬於馬祖指揮部,員工均由軍中官兵調任;直至1964年,馬祖日報改隸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社長由軍職派任,員工為公務員、軍人擔任。軍管時期的馬祖日報內容多為軍方新聞,舉凡模範表揚、人事調動、規定頒布等軍方大小事,均會在馬祖日報上刊登。


戰地政務終止後:縣營報紙   

  1992年金馬戰地任務實驗終止,實施地方自治,馬祖日報的上級機關改為連江縣政府,社長由文職派任、無任期限制,員工亦均為公務員。今日,馬祖日報員工總數約莫三十人,包含七名職員、九名技工、九名臨時工,除臨時工以外的員工均是公務員出生,報社在四鄉五島皆有派任記者。馬祖日報的營運倚賴連江縣政府編列預算,較無經濟壓力,相對的則須受縣議會監督,社長得定期至縣議會接受質詢。

  隨著網路的發展,馬祖日報也逐漸轉型為數位化、電子化,首任文職社長吳依水將馬祖日報全面電腦化,像是改以電腦排版、委外全彩印刷,取代傳統的鉛字印刷,以及將庫存報紙拍照歸檔、採數位資料庫保存。科技的發展讓馬祖日報人力成本大為縮減,報社員工人數減少將近一半,也讓馬祖日報的印刷品質增進許多。

  此時期的馬祖日報逐漸轉型為貼近民生的地方性報紙,1995年馬祖日報進行改版,大幅擴充地方新聞的比例、增加民生相關報導,減少政令宣導的篇幅,以貼近居民生活脈動。不過馬祖日報仍與軍方有緊密聯繫,馬祖日報訂戶除各機關學校、一般家戶之外,軍方亦是重要的發行對象。為滿足軍方重要的讀者群的需求,又須顧及軍事資訊較為敏感、宜謹慎處理的特性,馬祖日報每週一的「柳營笙歌」版面,交由「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新聞室」直接編輯撰寫,為完整呈現軍方新聞,馬祖日報對這類型的稿件少有修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應小三通政策,馬祖日報增闢「大陸視窗」、「兩岸天地」等報導對岸新聞與兩岸交流事務的版面,為頻繁於兩岸之間往來的馬祖居民提供所需資訊。綜上,馬祖日報的版面配置顯示出馬祖獨特的戰地軍事色彩,以及與對岸頻繁互動的特色。

  馬祖日報是馬祖過往軍管時期的重要官方媒體,對當地人民有其特殊意義,當時所記錄的新聞、影像為現今重要的歷史文獻,已成為彌足珍貴的馬祖史料。另外,馬祖日報現任社長宋志富指出,馬祖日報對旅居異地的馬祖人而言如同家書,因為馬祖日報會將報紙整理成冊,定期寄送給遊子;電子報更是跨越時空,讓遊子能時時察看馬祖的即時新聞,抒解思鄉之情。


———————————————————————————————————————————————
參考資料:

連江縣府組織架構。連江縣政府網頁

劉宏文(2016)。《連江縣誌》文化誌,報紙發行。連江縣:連江縣政府。連江縣誌網頁



馬祖日報-宋志富社長專訪
莊閔任 

從馬祖日報(以下簡稱馬報)的水泥拱牌下走過,左手邊的辦公室仍保留舊時建築原貌,右側石牆上,除了報社社徽,還刻著十四個斗大紅色的字:「今日的馬祖日報,明日的馬祖歷史。」此話出自現任社長宋志富先生(任期自2005年至今),這是他在馬祖日報奉獻三十七年的生命體驗,亦是他所認為馬祖日報之於馬祖人的特殊意義。   


從記者到社長,開放馬報網站 

  走進社長室,四處堆疊大量文獻書籍,宋志富一邊泡茶,一邊從自己的記者出身開始談起:「那時候軍政合一,兼任馬祖最高行政首長。因為戰地任務需要,戰地政務委員會司令官任命我兼任華視的馬祖記者、國防部軍聞社(軍事新聞通訊社)馬祖特派員。」宋社長於1983年進入馬祖日報工作,在成為社長以前,早已累積了多年新聞實務經驗,從記者、編輯主任、採訪主任、總編,一步步做到社長。

  2000年,前社長吳依水(任期為1992~2004年)推動馬報電子化後,宋志富順水推舟,將網站全面開放,讓民眾參與討論,他也提到,前總編輯張登傑策畫貢獻最大。2013年,馬報開闢了「公民新聞、馬上處理、旅遊討論、街頭巷尾」四個單元,讀者可以自由貼文、給予回饋。其中,「馬上處理」尤其獲得最大迴響,宋志富打造了一個網路平台,各種大小民生需求在此提出,負責單位在底下作回覆、盡速處理,民代也會上網站關注。而被擱置的問題,則由馬報主動追蹤。在宋志富手中,馬報從軍報漸漸轉型成地方報,進而扮演起政府與鄉親之間的橋梁。


過度美化政府?談馬報新聞定位 

  由於過去曾為軍報的歷史因素,部分民眾認為馬祖日報的政治立場不中立,仍帶有官媒色彩,宋志富坦承:「我們的性質就是官媒,這是事實。但內容已經不是,美化政府屬過去的刻板印象,現在我不這麼認為。」過去常有的政令宣導、歌功頌德等內容,如今已不復見於馬報,取而代之的是島上時事。近年,馬報更關注民生、觀光議題。而在議論時事上,宋志富提出見解:與其撰文批判政策,媒體更應該持平報導,讓政府、民眾雙方都擁有發言權,不該偏頗於執政或在野方。

  我們接著追問,那麼在選舉期間馬報又擔任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是否選擇性報導某政黨候選人?宋志富回答得很明確:「除非競選總部成立、公辦政見發表會,或是號次抽籤等選委會的活動,我都配合;個人拜票活動則不作任何報導,讀者投書政論亦不受理,這是我對選舉的態度。」他認為:在馬祖地區,若選擇性報導某候選人,反而造成掉選票的反效果,因為地區小、人民彼此太熟悉,宣傳造神反而顯得刻意包裝。可以理解為,馬報之於馬祖人,和四大報之於台灣本島居民,有著不同定位。

  「相對於國內的四大報,馬報不是商業化報紙[1],所以沒有經營壓力,不需做假新聞、政治收買,」宋志富以「純正」來形容如今的馬報:「算是地方人士很信任的報紙,個人絕對不容許任何政治力量介入報紙。」馬報在體制上有著非常獨特的性質:營運資金來自政府編列預算,這使得馬報不必仰賴廣告或炒作力求生存,避免商業經營導致的媒體惡質化;而預算案又經過議會審核,因此新聞不能一昧討好政府或變成政治工具。


網路時代下,馬祖日報的未來走向 

  「最近,馬祖日報影音新聞大量增加,即時呈現地方動態。這應該與宋志富社長於1986年兼任華視記者有關,因為影音是他熟悉的技能,終於找到馬祖日報可以『加值』的方向。」[2]馬資網站長劉家國發文寫道。宋志富覺得影音新聞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是動態的、完整的、不受字數和版面空間限制;此外,若要在馬資網、臉書相繼出現的網路時代穩住點閱率,亦須善用直播新聞的即時性,「像每個村子的擺暝[3],如果等到第二天才在報紙登出來,人家幾十個廟委會早就Po上臉書了。」

  宋社長希望在未來,馬報產製的影音新聞能夠更擴大深入、貼近民意、並且和在地人的生活旋律同步調,使馬報成為馬祖人生活的一部份。由於報社擁有較多人力資源,能做到馬資網或臉書所做不到的深度報導。從以前扛Betacam攝影機衝鋒,拍到現在用智慧型手機,宋志富除了指導記者,也親自前往馬祖的各個活動現場,採訪民眾、收音錄影,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

[1] 詳見上篇。

[2] 劉家國(2016)。〈影音新聞發燒 馬祖日報進入「宋志富時代」〉。馬祖資訊網



馬祖居民的媒體使用習慣
◎許悅 

  馬祖日報(以下簡稱馬報)在過去為重要的新聞資訊來源,不過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展,各式傳播媒體逐漸興起,馬報不再是居民接收新知的唯一管道。為了瞭解居民接觸媒體的習慣,我們訪問了幾名南竿與北竿的居民,希望能從他們的回答中,推論出馬報今日在馬祖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居民接觸媒體的習慣 

  我們訪問了幾名當地居民閱讀馬報的習慣,一名受訪者表示今日仍是每家皆會訂閱馬報;不過也有受訪者提到自己早已不閱讀紙本報紙,多使用馬祖資訊網閱讀新聞、參與時事討論;更有人認為,當今馬報的忠實顧客多為年長者,馬祖資訊網的使用者通常是中老年人,在年輕族群中,臉書等社群媒體正逐步取代馬祖資訊網,使用媒體的習慣在馬祖有明顯的年齡分野。

  馬報現任社長宋志富認為,馬報與馬祖資訊網的關係是「共存共榮」而非競爭,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馬報的運作模式為團隊,馬祖資訊網僅有一人營運,故馬祖資訊網經常需要仰賴馬祖日報提供新聞。不過近年臉書等社群媒體發展蓬勃,許多讀者不再將新聞轉貼在馬祖資訊網,轉而在臉書上發布、與朋友討論,馬祖資訊網的功能也因而相對減弱。


馬報的轉型:線上化   

  馬報近年最主要的轉型是數位化與線上化,期待能即時反應居民需求、隨時更新最新報導。綜觀馬報網路版的首頁,可看見井然有序的新聞資料庫、依內容性質分類好的最新文章、島內交通資訊等馬祖生活大小事。在馬報網站的眾多版面中,以「馬上處理」的版面最廣為使用,其主要作用為提供居民向當局通報民生問題的重要平台。舉凡路樹傾倒阻礙交通、醫療酒精無處可買等民生問題皆可張貼在此,政府官員會定期查看「馬上處理」版面,並即時作出回應。另外,「影音新聞」是宋社長任內做出最大的改革,不過有居民認為,馬報採用傳統的新聞拍攝手法,雖可完整呈現事件經過,但難以與近年活潑創新的各式YouTube頻道競爭,故收視族群多以長輩為主,年輕人較少觀看。


馬報的政治立場   


  就馬報的政治立場而言,馬報在戰地政務時期直接隸屬於軍方,其報導內容多為政令宣導。今日馬報的內容逐漸轉型,變得比較貼近生活,然而「官媒」的色彩似乎仍揮之不去——馬報的立場與軍方、縣政府通常一致,故被當地人形容為「政府的傳聲筒」[1],也曾被戲稱為「馬屁報」[2]。對馬報的政治立場,受訪的居民亦是各有不同的觀察,部分居民認為馬報內容生活化,少有政治相關的報導,故判定其沒有特定政治立場。不過也有居民指出,雖然馬報在競選期間不會為特定候選人宣傳,但就其經常報導的事件類型,可推論馬報立場較偏向藍營,像是對陳雪生(2020年當選連江縣國民黨立委)的政績進行事實描述性報導,或是特別報導兩岸交流活動。


———————————————————————————————————————————————

[1]馬祖資訊網(2010)。〈馬祖日報的問題在哪裡?〉。馬祖資訊網網頁

[2]林瑋嬪(2016)。《考古人類學刊》第85期,線上馬祖:網路社群與地方想像,頁17-5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