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互動的教會:台大與周遭教會群的對話

◎董昱(社工二)

觀看教會群在台大附近的發展,其實不難發現這些基督教組織也是構成台大校園的一部份,除了在地景上共構一幅特殊的景象外,在許多方面,校園和教會也是彼此的注腳。

互動的資源

光復初期,隨著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遷,許多外國的宣教士、以及有志於宣教事業的大陸人也來到了台灣。這些滿懷熱血的人,有的馬上積極地投入教會的學生工作;有的則選擇教會之外的路線、卻也脫離不了基督教色彩的宣教組織。除了分享相近的教義外,這些人或組織絕大部分選擇了大學的周遭作為其立足點,而台大也在其中。

為了向台大師生介紹這個信仰,傳教士們想出了各式各樣的奇招來吸引學生,其中一直以來最有宣傳效果的就是提供外文資源;由於大學生必須經常接觸英文原典,這些外國來宣教士便時常以「英文讀聖經」來聚集大學生,透過一邊練習英文、一邊閱讀聖經來認識信仰。

這種傳教策略確實吸引了一定數量的學生,但這些學生所來自的學系分布卻有些偏頗,可以想見的是,外文系學生占了絕大的比例,在光復初期到六0年代,「英語查經」都一直是外文系內部一個頗具特色和規模的組織。校園團契在成立之初,也是先在外文系成立禱告會,才逐漸擴展成具有規模的組織。

擁有外語資源的教會或組織,除了可以吸引對語文有興趣的學生,也可以提供僑生情緒的支柱。懷恩堂因為承接美南差會的資源,一直以來就是以英文資源作為其「招生」的招牌,到了今天仍是如此。他成功吸引了許多港澳籍的台大的僑生,讓這些僑生在忙碌於學業時,也有可以暢談母語的地方。畢業之後,這些僑生有的成為懷恩堂的中堅人物,繼續奔走來自「天國」的使命;也有的在畢業後進入汀洲路上的中華神學院就讀,成為跑遍台灣甚至國際的傳教士。

「英語查經」所達成的宣教效果可說是歷久不衰;但除了提供語言資源外,教會因為擁有較充沛的物力和人力,因此也會提供便宜的住宿空間,可以說替學校解決了一部份的住宿空間問題;最好的例子,就是真理堂已經在溫州街內興建新的信義學舍,在幾年之內即可完工並開放學生入住。

以資源挹注的角度來看,教會和校園之間的關係既是互補、又同時帶有一些競爭意味的。在互補方面,教會與學校雙方可以補足對方的不足,英文查經、宿舍的提供都是這方面的代表策略。但是在互補的同時,雙方又形成了一種競爭的關係,這種競爭的關係並非緊張的,而是一種無形中的角力;教會之所以拉攏人力,是希望台大的學生未來可以成為下一代的傳教士、或者教會未來的中堅份子;然而,學校則是為了培育學術研究的菁英,可以為國家、經濟、社會效力。固然職業之間並非全然互斥,不過當我們在看待教會所提供的資源時,也可以想見這些策略仍是帶有目的性的。

互動的空間

台大與周遭的教會共同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觀。過去在新生南路上的教會,多是以矮小卻精緻的建築外貌存在著。舉例而言,懷恩堂在變成今天的樣貌之前,是一棟哥德式建築物(見圖一),大小雖然沒有如外國的大教會宏偉,但在當時的地景上仍然令人印象深刻;旁邊的真理堂,在過去則是佔地較大、卻也相對平矮的現代建築,有著清楚的邊線和窗戶,與相對古典的懷恩堂形成對比(見圖二)。再隔著當時的瑠公圳,教會們與台大內部的日式建築也形成強烈的對比。

隨著時間的輪轉,新生南路的柏油路面取代了過去的瑠公圳圳水,教會在人數不斷增加的壓力之下,終於決定改建,而真理堂與懷恩堂也逐漸變成了今日的樣貌。真理堂在其門口空出了一片廣場,其紅十字架甚至被一些學生當作指引方向的燈塔;懷恩堂改變了西洋的建築外觀,改採大屋頂的東方建築,據說是模仿韓國大學生畢業的帽子。

放眼看去,有特色的教會建築與大學如此鄰近,可以說教會的空間聚集也是台大的特色之一,如此特別的地景樣貌,並非台灣其他大學所擁有的。有些大學雖然是倚賴基督教或天主教建校,而賦予校內的建築物西方宗教的色彩,如:十字架、大玻璃窗……等,但是這樣的大學周遭,卻也不如台大擁有這樣的教會地景。

位在台大正對面的「校園書房」是另外一種對話的形式。校園書房是校園團契對外營業的書局,裏頭除了販售有關基督教義的書籍和CD之外,最常見的還是文具、禮品、甚至市面上的大眾文學,不論平日假日,總是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客人在書店內,享用「書」適的氣氛。校園書房透過書店吸引愛看書的人們,目的不侷限於提供基督徒或學生服務;更多的,是要提供基督信仰與人群對話的機會。

同樣作為帶有基督教色彩的書局,真理堂的「真理書房」和校園的「校園書房」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真理書房內販賣的多是帶有濃厚宗教氣息的商品,對於沒有接觸過基督教信仰的人較有壓迫感;相反的,校園書房內比較不帶有過於強烈的宗教壓迫感,販賣的商品也比較多樣化。只見來往公館夜市的人們,也會因其柔和的燈光而駐足其中,裏頭少不了台大學生的身影,除了光鹽社的社員之外,一般的消費者也會站在書架前,尋找自己想要的書籍。

教會總是在尋求與人對話的機會,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不論是空間還是資源。由於不同教派對於宣教理念有著不同的詮釋,基督徒也呈現了許多風貌,有能言善道遇人則傳教者,亦有含蓄保守潛移默化之人;有趣的是,其實打從六七十年前,就有一批說著帶有外國腔調的中文的傳教士,相信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相信真理救贖了世界、相信在久遠之後的今天,也有人會開始討論基督教會在台大周遭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