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教會的昔,落地生根的新色彩

◎周芷萱(歷史三)

台大在1928年以台北帝國大學的身分成立時,周圍皆是一片稻田,綠草如茵,瑠公圳潺潺流過。八十年過去,台大的周圍成了台北地價數一數二貴的地(方)。。段,瑠公圳被長埋在新生南路底下,周圍建築高聳入雲。在這樣的變化中間,有一群人相當早便進入了這個地區,在這裡深根,成長並茁壯。他們和台大學生的關係不可忽視,這群人便是附近的教會。

台北帝國大學在光復後更名為台灣大學,接收了許多遷台的資源與精英,附近的教會在此時也進入了這個地區。懷恩堂、信友堂和真理堂皆是在1950年代隨著政府的國民政府遷台而(逐漸)落地生根。校園團契和耕莘文教院則是在稍晚的1960年左右創辦。

對於各個教會而言,學生工作皆是十分的重要。信友堂的徐傳道說,學生工作對於每個教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學生性格單純、生活規律,可以自小培養成為教會的中堅份子,培養學生就等於培養教會的未來。

真理堂早在1954年就已經興建學生中心,提供學生活動、讀書的場所,和學生互動密切,同時也興建宿舍以提供學生便宜的住宿,成為許多教友的年少回憶。1971年再次翻修教堂時也維持了一貫的理念,修繕學生中心、新增學舍;到了2000年第三次建堂,真理堂更是沿襲了其學生工作的傳統,維持相當大的學生空間,新的學舍也正在改建中。真理堂的曾小姐告訴我們,由過去的學舍到今日的大專學生中心,真理堂有相當程度的經費使用在學生身上。而學生在教會中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接受者,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

懷恩堂的學生走向性質更加明顯。其建立是由三位播遷來台,在台、師大任教的宣教士開始。三人分別在自己家中開始英文查經班吸引學生族群,在人數漸增之下開始尋覓建堂地點。真理堂和懷恩堂吸引學生的方式有同樣的特色,就是提供在二十世紀中葉社會資源、金錢較為不足的學生一些不容易得到的資源;真理堂提供低條件的便宜住宿,懷恩堂則是提供學習英文的機會,這對當時的學生來說是十分珍貴的。

耕莘文教院和校園團契與前述這些大型教會相當不同。校園團契的聚點在校園書坊。一開始的成立者查大衛便是以校園學生工作為目的。查大衛原本屬於懷恩堂的一員,他一心想要做學生工作,懷恩堂卻因為既有的教區畫分而不接受他的提議,查大衛因此離開懷恩堂自立門戶。他開始在校門口發傳單凝聚基督徒,此舉引發懷恩堂的不滿,兩方(某種程度上的)開始在吸引台大學生上做競爭。查大衛的學生工作可以說是相當成功,校園團契早期的組成有很高的比例是台大學生,可見其和台大學生的關係密切。

而耕莘文教院則長期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如編輯各種語言的辭典,或是舉辦寫作會、長青學苑等等。後因神父人數減少,無法負荷大量的文化活動,而在約十五年前成立的耕莘文教基金會,專事文化活動。文教院長期有山地服務團的傳統,過去的大學生因為資源少、出國受限的緣故,十分熱衷參與,和今日的大學生不可同日而語。今日雖仍有如光啟社(的)等學生團體,但文教院內仍以中產階級為主要組成分子。

由地緣關係來看,教會之所以在台大附近聚集,根據校園團契饒叔的說法,因為當時國外宣教士都十分重視學生工作,台灣各大學附近都有類似的「教會地景」,台大身為具有代表性的大學更是如此。我們走訪台大校園周遭社區,發現教會的數量的確相當驚人,信友堂的徐傳道也告訴我們,除了正式的教會之外,附近也有許多較為小型的小組或是團體。

其中,懷恩堂的選址是相當有遠見的,懷恩堂的選址除了經濟因素之外、也符合教會對於學生工作的重視。懷恩堂在最初的建堂過程得到美南差會的幫助,美南差會一方面貸款給懷恩堂,一方面差會宣教士也判斷此地將來會成為交通要地,當時以低廉的價格買下農地建堂,作為投資。由於位於台、師大附近,懷恩堂可以長時間、有計畫性的的發展學生工作。

校園團契今天所在的建築則是在經營學生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由國際紅十字會取得。信友堂的成立偶然因素較多,原本在上海時已經成立,來台起先在濟南路寄人籬下一陣子後,因為羅斯福路三段之美軍英語教會人數漸少,願意和信友會共用會堂,因而落籍在此。其成立看似與台大師大大量的學生人口並無關係,但也由於此地利之便,吸引的會眾大多是附近居民或是台大、師大的學生,加上信友堂本身回歸聖經的保守走向,讓信友堂的會眾屬於白領菁英階層的較多,使得其在人力財力上皆十分寬裕。真理堂的選地雖沒有特別明顯的地緣關係,我們也可以猜測一方面是此地當時地價並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學生工作的方便性。耕莘文教院則是由於教士跟著播遷來台,在台大師大任教,在兩校之間興建建築做為教士宿舍和活動場所,建堂的資金也同樣是透過國外天主教會的幫助。耕莘文教院雖是天主教會,和附近教會的信仰有所不同,但也有部分的合作。

台大附近便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加入了教會的各種繽紛色彩,給予此地一個與眾不同的文化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