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台大的防災準備與展望

◎ 人類二 黃得城

  在寒冷三月某個飄著細雨的下午,台大學生們或許正坐在教室內,盯著台上的教授口沫橫飛的同時;台灣東北方幾公里外的太平洋海底,地牛一個猛然翻身,隨即引起了滔天巨浪般的改變。就在當下那大多民眾尚未知悉的同時,總務處的職員們已經密切的注意相關新聞,直到確定台北市沒有海嘯警報後才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然而就在不遠的社區,不少居民卻也因為相關報導而對自己居住的環境感到憂心不已。


危機之前與危機之後?

  儘管這次地震並未對台大造成影響,但對於其他校園空間內可能的災害,其實已經有著不少的準備。目前學校以環保暨安衛中心為首,與其他主要行政單位,皆有一套預防與處理系統,其負責的防治災害主要是地震、火災、颱風與廢棄化學毒物、輻射性實驗之廢料等等,而針對這些不同的災害,學校也進行了不同的解決方式。

  不過除了具體的措施外,防災中還有一個最不能被忽略的環節:疏散空間。相較於其他大專院校,台大龐大的人口壓力與使用密度頗高的總區校地突顯了防災空間的吃緊。學校並非未注意到此問題,環安衛中心表示:在未來的許多校園規劃,都會有避難空間的考量,例如校規小組的醉月湖改善計畫中,校方也要求計畫中須有相關防災空間配置。目前較為充足的疏散空間大致以椰林大道連結總圖前後的草坪、還有偌大的體育場到醉月湖與其他較為零碎的空地等,另外還有宿舍區的廣場,然而,這樣的疏散空間是否能夠負荷全台大兩到三萬人還是個疑問,況且,與台大生息與共的不只是學生,也包括了附近的社區居民。


當校園遇上社區

  儘管學校對於校內的災害有著自己一套的處理系統,但在現今校園環境不若以往來的封閉,校園與鄰近社區的連結更強,界線逐漸模糊的背景下,學校要考慮的實際上已經不單單只有校內。

  在開放性的空間下,學校在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上其實是處於一個較為消極的角色:對於校外群眾而言,學校不僅僅是莘莘學子獲取知識的地方,也是個涉足休息、運動的好所在;同時,相較於台北市高密度的建築與人口,台大的空地顯得彌足珍貴,一旦有需要疏散的時刻,即便有著大安森林公園與福和河濱公園,台大也必然會成為收納人群的地點,此時,台大與周邊社區的連結更顯重要。

  社區、校園與政府在防災上其實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目前我們看到校園與政府(消防隊)已經有連結,而社區也發展出自我的防災意識,未來三者更應該緊密連結,形成防災鐵三角。社區防災意識在近幾年開始抬頭,溫羅汀街區在日本的災難後發起一系列的防災工作,例如編輯社區防災地圖、建立社區防災SOP、訓練社區志工等等。對於未來可能的危機,社區民眾已經開始儲備能量,而台大是否與其合作?能夠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都是學校應該要重新思考的。目前我們依然看不到學校如何與附近社區合作,而學校究竟是否瞭解社區與校方的共存關係,我們也無從得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