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從池畔到森林──法律暨社會科學院圖書分館

◎政治三 林旭亮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洞洞館的樣貌,綠色的琉璃筒瓦、挑高的基座、龐大
的屋頂……。而就在離校總區不遠的徐州路校區,其實也座落著一幢外觀酷似洞洞館的建築──法社分館。與洞洞館都同在1963年落成的法社分館,是許多社科院與法學院同學們求學時的共同記憶。


現法社分館正面:綠圓圈鑲嵌牆面的設計讓人想起了洞洞館。



  我記得我第一次進到法圖時,那個感覺到現在還是很清楚。哇!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地方,很有學術的味道,天花板又是高挑的,在裡頭看書,身旁就是書庫,你自己可以直接進去,還有一本好大的字典可以自己翻,那時候我對於學術的憧憬就是從那邊開始的,在這裡讀書實在是太好了!」政治系陳思賢老師回憶說。半世紀以來,多少學子在這挑高的閱覽大廳中追尋知識,在迥異於總圖木系風格的鐵製書架上尋覓書籍,然而,在遷院將屆的事實下,雨天中因漏水而滴答聲響的法圖自習室,那些五顏六色的小水桶們也終成眾人回憶。



學術的啟蒙之地:高挑的天花板隨手可及的圖書……曾經深深地吸引著學生時期的陳思賢老師,直到今日,在法圖裡讀書仍是社科院同學求學時的共同記憶。)

學院的心臟

  如果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法社分館也會是學院的核心。法社分館包含徐州路校區的法政研圖、經研圖,以及總區萬才館的法律圖,在徐州路校區的藏書量達近四十萬冊。雖然新社科院圖書館的滿載藏書容量為四十五萬冊,但為保留新進書籍的藏納空間,且近年新進書籍在政府經費的挹注下成長量龐大,未來遷院後,並非所有書籍會全部移放至新館。

  現法社圖將仍保留,但只具藏書功能,全部改為閉架式書庫以藏納使用率較低的書籍。而同屬社科院的社會系、社工系、新聞所與國發所,已藏放在總圖的書籍也將維持現狀,往後新購書籍才會置放於新館。另外,法律系的圖書也會被涵納在新建的法社分館中,遷院後,兩院學生將可以在同一空間中有更多的交流,「若仔細注意的話,新社科院大樓朝向法律系館一側有一個像大門的入口,這是建築師伊東豊雄的細心處,為了方便法律系同學也可以與社科院的同學互動、使用社科院的空間,他特地在此設計了一道入口,而且,法、政本一家,新館的命名也會是『法律暨社會科學院圖書分館』。」法社分館主任鄭銘彰說。

  新建社科院裡,長型的建築量體所突出圖書館的設計最為顯眼,它除了是伊東豊雄的傑作,也會是社會科學院和法律學院的心臟,「所有知識、學術及文化之傳承,皆以此為主要憑藉」(註一)。

永遠與自然同在

  徐州路校區的弄春池的潺潺流水與不時慵懶伸出脖子的烏龜,是社科院獨有的入口意象,只要走出法社分館就可以與自然同在,可以與草木直接親近。遷院後,即使離開了池畔,我們來到了森林。




量身打造:新館的竹集成材書架是由臺大實驗林工廠與日本家具設計師藤江和子共同的結晶,由於書架配置須考量到不規則的柱子分布,因此每道書架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著不同的彎曲幅度。)

  八十八根白色水泥柱如大樹般撐起了對知識的無限想像,走進新法社分館即彷若踏入一座森林,同學們將在蜿蜒起伏的書架中尋找問題的答案,並且在陽光細灑的桌面上閱覽,與透明玻璃外的草木自然合而為一。

  事實上,讓這些成為真實的背後是一群默默耕耘的播種者,讓這座森林成長茁壯。除了許多人在社科院遷建過程中的付出,法社分館主任鄭銘彰與同仁們對於圖書館內部的家具規劃更是著力甚深。其中,要在不規則分布的大樹下設計出一個方便讀者尋書的書架標示系統是高度挑戰性的,層疊起伏書架的背後是無數次討論和修正的巧思。「珍惜這個美麗的圖書館。」談到未來遷院正式完成,鄭主任期待地說。


美麗森林的背後自民國99年起,法社分館人員與家具設計師召開了無數次會議,各種細節如插座數量桌椅樣式或書架的材質與製作等都是被精心設計過的。

下一個感動

  徐州路法社分館的高懸舊式日光燈,照耀了莘莘學子半個世紀,儘管設備已些許老舊,但溫馨且靜謐的氛圍永不變。遷院後,對徐州路校區的追憶必然少不了在法圖裡讀書的美好記憶,忘不了弄春池畔的水聲潺潺。

  我們終究來到了森林。晨光在嶄新的玻璃上閃動著,新穎的法社分館似乎宣告著另一個時代的到來,縱使不免懷念起徐州路校園的點滴,但可以相信的是,新法社分館一定也會為未來的造訪者帶來感動,就如同徐州路法社分館一樣,觸發了無數人對於學術的無限憧憬,讓知識的企尋永遠成為美好。


註一:楊美華,大學圖書館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民國83年)


我們來到了森林伊東豊雄設計的知識森林是未來社會科學院的心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