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走過臺灣的現代化歷程──回顧社科院發展

◎公衛一 曾子家



從文政學部大樓到徐州路校區
  1928年,日本為貫徹「協力帝國」南進政策,於臺北設立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籌設之初以自然科為主,經總督伊澤多喜郎爭取,乃有文政學部的設置,自此以迄臺灣光復,臺北帝大為一所擁有文政、理、農、醫、工等五個學部的綜合大學。國民政府接收後,「文政學部」暫稱為「文政學院」,為過渡時期的建置。不久即分立成為「文學院」與「法學院」。當時兩學院共用帝大時期的文政學部大樓(即今文學院大樓)。
  1946年,陸志鴻校長兼任法學院院長,另方面尋覓法學院院長人選及獨立發展的空間。因政府財政問題,最後決定將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與臺大法學院合併,由臺大法學院接收其資源、教師員額與學生。1947年法學院遷到徐州路校區後,在空間設備、圖書資源、以及行政人力上都獲得重要成長。是故,性質迥異的商學系隸屬於臺大法學院之下長達四十年的時間,這是當代學院分類中所未見的。
從奠基、成長到分立發展
  在薩孟武院長及施建生院長主持院務的十九年中(1948年~1967年),臺大法學院從原來三個學系(政治、經濟、法律[1]),增設了商學、社會兩個學系。同時在大學本科教育之外,也開始招收碩、博士班研究生。經研所是法學院最先設置博士班的系所,為因應學界計量領域的發展和中研院合作而成立。關於社會學,農推系已有農村方面的研究,但隨著臺灣逐漸都市化帶來的社會議題,加上芝加哥學派都市研究的積極發展,關注城市的社會學系的設立變的迫切而必要[2]。而法學院的系所設置也日趨完備。

  林霖院長到姚淇清院長任內(1967年~1981年),陸續拆除濟南路違章建築;設置商學、社會學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三研所)[3];興建經濟學館、綜合大樓與三研所大樓;1979年創立「臺灣大學法律服務社」,提供民眾法律諮詢服務,成為臺大法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包含了法學院五系所的徐州路校區,卻有教學研究與學生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加上在校總區選課的同學需通車往返兩校區,實有諸多不便。1982年,張劍寒院長始有遷回校總區之議,並成立校園規劃委員會工作小組,著手尋覓校地。
 
  1986年,傳播事業在解嚴前後蓬勃發展,對臺灣政經文化發揮的影響日益深遠。臺大改變過去的態度,同意設立新聞研究所。為了順利完成籌備工作,袁頌西院長曾前往美國,親自邀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喻德基教授返臺主持新聞所籌備工作。經兩任院長的努力,新聞所在1991年開始招生。
  
  

社會科學院

  袁頌西院長到許介鱗院長期間(1984年~1999年),臺大商學四系與法律系因時機成熟,先後獨立建院,是為臺大管理學院與臺大法律學院。法學院也更名為社會科學院,「臺大法學院」的名稱走入歷史,「臺大社會科學院」時期開始。

  許介鱗院長任內,許多同仁認為行政大樓、大禮堂與前後排教室維持接收時的外觀,頗富歷史價值。於1997年行文於臺北市政府,希望將其認定為古蹟。1998年,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臺大法學院入口大門、行政大樓、前後排教室」為市定古蹟。

  臺灣歷經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環境下,各種社會問題浮現,也亟須因應的方法。1973年社會系分成社會學組與社會工作組分組教學、1981年正式分組招生,於2002年,在包宗和院長的支持下,臺大社會工作學系乃獨立,成為社科院下的一個新學術單位。社工系分立更重要原因是兩者學理上的差異,社會學是以結構、個體或互動等層次研究人類社會,而社會工作則偏重於分析並協助個體適應社會環境。

遷院始末
  遷院之議始於張劍寒院長。繼任的袁頌西院長以問卷方式調查師生遷院意願,多數贊成後於院務會議要求各系所做空間需求規劃。在1984年校務會議中連署提案,於1987年成立「法學院遷建促進小組」,研擬具體計畫。進入實務工作後,因機械學系臨時工廠焚化爐遷建工程、水電工程受阻於臺電公司等問題,以致第一期工程拖延至1994年才破土興建。但之後即將成立的社會工作學系與法律學院空間協調問題,又致使二期工程須重新規劃而延宕過久,原經費已無法動用。幸而,經濟系系友東和鋼鐵公司董事長侯貞雄先生、辜振甫先生、臺灣工銀董事長駱錦明與敦吉科技公司董事長鍾正宏先生捐助,多年來的遷院籌劃與努力終於可以付諸實現。


結語
  其實從臺大法學院、社科院發展的進程,具體而微的反映了臺灣社會發展的脈絡,如增設社會系(都市化下的社會問題有別於農村社會)、新聞所(解嚴前後媒體蓬勃發展)、社工系(臺灣人口組成與產業結構轉變帶來適應社會的問題)等;但這樣的轉變其中也不乏批評的聲音,如有人認為理論取向的新聞所與實務脫節。那麼回顧社會科學院發展的歷程,我們不禁好奇,社科院與臺灣社會兩者的發展,在未來會有怎樣不同的交互作用。



[1] 政治經濟法律三系同屬法學院是因日本沿用歐洲學院分類。法律和政治都是處理政治實務上的議題;而經濟在量化興盛以前,其實也是處理政治哲學上面的議題。
[2] 參考蘇碩彬(2006)〈人與空間:臺灣都市社會學典範的建立與變化〉,發表於2006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
[3]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更名國發所後,跨出憲政領域的研究,而融會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進行跨學科研究。

1 則留言:

  1. 民進黨員會抱住三民主義大腿不放.真是人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