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接待家庭之外:部落勞動者圖像
◎李佳穎
北大武山的微風習習吹來,木造永久屋外的陽光叮噹叮噹灑下,還有待客如己的接待家庭,馬英九總統於是稱這裡「普羅旺斯」。好茶的好山好水與傳統文化引人參觀,因此在八八風災後發展出「接待家庭」,以維持部落經濟。目前在禮納里的永久屋約有180戶,有約40戶騰出自己家中的空房間參與接待家庭,那其他140戶都在做些什麼呢?
莫拉克風災超過四年了,因著風災後的永久屋政策,好茶村遷至瑪家農場(今禮納里),部落原居民僅分配到房屋,耕地、墓地等生活空間都不在初始的規劃內;尤其沒有耕地,比起另外兩個在禮納里的「大社」及「瑪家」部落,還能回到舊部落農耕,好茶村的農業發展更是受限。不管在新好茶或是舊好茶,有耕地就稱之「農業」皆為不實,部落裡的農耕行為幾乎是以自給自足為主,有剩餘者才會拿來販售。目前在地產業、部落農業、夥伴關係等概念不斷被提倡,好茶村因耕地受限,只能利用畸零地種植蔬菜、地瓜、小米等糧食作物,但稀少的產量只能供自用,並不能有太多的交易行為。
觀光、農業等部落在地資源與工作機會有限,部落裡的青年多半還是到都市、平地尋找就業機會。整個大結構來說,在產業升級與競爭之下,台灣對高專業、高教育水準的勞動力需求漸增;原住民長期以來在教育、文化資源分配中處於弱勢,失業率於是居高不下,或者只能從事低技術、易被取代、臨時性的基層勞力工作。然而,原住民同時又處於社經、政治的底層位置,在職場上,時常面臨差別待遇,而發生工作量過多、報酬過低等狀況;文化及人力資本顯得薄弱,只能不斷在勞動市場邊緣打轉。「做鐵工的啊、殺豬的、殺雞的,在屏東的幾乎都是做這種工作。」好茶在地青年Laucu安君毅說。他同時提到,有不少部落青年在台北工作,多半都是以勞力性質為主,很多人在鐵工廠工作,也有人在幫忙開車,五花八門。
外地發展有限,回鄉者亦難以安身立命。禮納里地區現正籌劃產業發展中心,Laucu安君毅正是屏東縣政府的駐區執行人員,可是這樣的工作有幾個呢?政府不斷宣導原鄉部落就業,但礙於地理空間的限制,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產業發展的軟硬體資源也相對不足,交通不便、缺乏基礎建設,於是工作機會有限。Laucu安君毅也提到:「如果部落有自己的產業,年輕人都想要回來」。
禮納里地區包含大社、瑪家及好茶三個部落,分別有其特色,大社承襲排灣族優秀的工藝傳統,推展精細手工藝;瑪家因為位於自家的傳統領域,有較多耕地可推廣紅藜等農特產業;好茶則以接待家庭的方式讓外來遊客體驗魯凱族傳統文化。目前,禮納里產發中心規劃四個藝術工坊及一個服務中心,希望呈現部落木雕、皮雕跟編織等部落產業。然而,這些特色產業都只是部落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勞動者都還是以非典型勞動為主,在發展部落產業同時,亦不能忽略多數原住民工作者的勞動困境。
「產業發展」四字每每見報總是提及部落的特色產業,宛如部落發展的曙光,卻忽略絲縷陽光背後的大片陰影────非典型勞動[1]的存在。好茶村的狀況並非特例,在許多論述中,多數部落青壯年的勞動狀況與困境幾乎不被討論,問題不被發現,更尚未求得解答。唯有識見癥結,才能完整描摹部落的勞動者圖像。
────────────────────
[1]低穩定性、低報酬、重任務導向的雇用關係被稱之為「非典型勞動」,外包、短期聘僱、派遣勞工等工作者接包括在內,實是全球化競爭之下為節省人力成本的因應策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