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慧、蔡岑珊、謝秉霖
沒有才能的團員裴拓、碩美、若欣,三人皆來自從教室一眼望出就能看見湛藍海洋的花蓮高中、花蓮女中,在2019考完學測的春天,合力寫出YouTube破百萬點閱、攻佔街聲排行榜12個月的〈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成為當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畢業歌。
三人或許也沒有想到,當初單純的想透過一首歌,記錄下高中三年所有歡笑、荒唐和努力,竟獲得熱烈迴響,也因而有了和華研簽約的機會。從無名到爆紅,僅是短短數個月的時間。在經紀公司的協助下,他們發行了第一張正式EP《烏鴉 烏鴉》,包含了一切故事的起源〈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Bonus Track〉,以及兩首新作〈這世界吵得只剩白歌〉、〈晚點再想 晚點在想〉。
「沒有才能」(Anti-Talent)這個看似負能量、厭世的團體名稱,源於碩美哥哥在三人創作〈長頸鹿〉時,一句半玩笑的「你們歌寫得這麼爛,就叫作沒有才能好了!」成名後回頭看,裴拓認為沒有才能同時也代表著沒有包袱、不需要承受社會的約束,而能夠安心地去追逐自己的夢、寫歌傳達信仰的價值;而碩美和若欣則謙虛的認為,在真正進入演藝圈後,跟許多同時在創作饒舌的前輩們相比,自己的能力則遠遠不足、對於創作還在摸索,「沒有才能」這個團名就好似一劑預防針,能夠給聽歌的人一些預備。
人生點滴連成線,三人在還沒著手創作長頸鹿前,對於音樂和創作都各自承載著不同的嚮往,裴拓和碩美兩人國中時皆是管弦樂團,碩美雖然坦言自己對於大提琴並非特別熱愛,是所有接觸過的音樂類型中付出最多、收穫最小的,但學習古典樂卻也幫他打下堅穩的樂理、節奏基礎;裴拓高中已是嘻哈研究社的社員,從翻唱到現在自己創作,更能體會饒舌創作最著重的詞及Flow;若欣在簽約前即是在IG上擁有五萬名粉絲的翻唱網紅,過往大多透過翻唱流行抒情歌表達自己感受。
「平凡的歌曲,我怎麼可能唱」——〈晚點再想 晚點在想〉
創作是對彼此訴說各自的故事,而我們也在他人的故事裡尋找己身的倒影。沒有才能的詞曲皆是由他們親手寫下的,是年輕世代對尋常日子細膩的體察,這個世代的歡快和疲憊蔓生在他們的字句之間。當談起Z世代的特質——像是時常被其他世代質疑的抗壓性低、太過厭世——他們相信每個世代有不同的難捱,只是在世代的轉換之間,壓力似乎「由外向內」了,現代人所要面對的更多是來自內心、情緒與人際的壓力。碩美也提及,在傳統觀念漸退、社群漸興的時期,人們有更多的空間去抒發自己,「現在的人自由了一點,也個人了一點。」也許這樣的抒發,就像他們把對世界的厭倦放進歌裡。對此碩美說:「我們的歌裡確實有那種厭世感,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的人。要寫太開心的歌,也顯得虛偽。」
在視覺呈現、歌詞意境上獨樹一格的他們,不只有厭世感引人注目,他們敘事背後的概念,也時常令觀者好奇不已。然而,比起試圖拆解一層層的隱喻和修辭,沒有才能更希望聽眾能夠用感官去體會並經歷他們所呈現的一切。這樣的觀點也與裴拓的一次經驗有所連結:他們高三時創作的歌曲〈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題名源自於詩人徐珮芬的作品〈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當時裴拓亟欲得知自己與詩人原始的想法有無出入,於是透過社群平台連絡上徐珮芬。當時徐珮芬告訴他:每一個人對詩的解讀都是對的。而當這樣的觀點回歸到他己身的創作時,裴拓也相信歌曲和詩是一樣的,都是不被定義的、都是任人解讀的。
「不管有沒有出道,創作都是我會做的事情。」碩美這樣描述他與創作的關係。對他來說,創作便是將自己的腦海裡的旋律、畫面傾瀉在樂譜、文字之上;若欣則提到,她過去並不相信自己能夠創作歌曲,但現在的她甚至已經有了創作者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之中目光炯炯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把她的所思所感放進日記裡、成為日後創作的養分;裴拓也同樣提及他在開始創作之後,「會更用力地體驗每一個過程」,並運用錄音的方式記下閃過他腦海的旋律或歌詞,讓片段的靈感拼湊出更大的概念。他也逐漸對自己的作品有了不同的忠貞,「過去會很容易因別人的意見,而懷疑自己並修改。但後來發覺,你要保留你最初創作的感覺,不需要被他人影響。」
在往前走的同時,他們也向內探索、釐清自己。裴拓分享到,「我問過很多創作者,他們的想法是,當你過了那個感覺隨時都能往前衝的階段以後,你還是必須問自己為什麼創作。」他真誠地說:「因為有人想聽。」歌迷在他們的歌裡獲得能量,於是那些能量又再度重回他們身上,如此往復的迴圈,是歌手與聽眾之間最為迷人的關係,兩者都在聆聽與被聆聽的時間裡,成了更加飽滿的靈魂。
「如果還有夢,讓故事繼續走」—— 〈還是要有長頸鹿才能〉
去年甫成為大學新鮮人的他們,同時間與華研國際簽約,經歷了成長上的劇變。似乎還沒有太多時間適應,就在眨眼間晉升為半個社會人士。而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台北,所有的事物都很陌生,不太熟悉的新環境、不太習慣的新校園、不太認識的新朋友,以及還不太了解的新身分—藝人。在訪問的過程中,就讀台大戲劇系的碩美便分享道,自己系上的同學都是全心全意在課程及專題上,但自己卻無法像他們一樣全心投入,因為自己同時還有樂團的事務需要兼顧。課業與事業之間的平衡,便成為了他們的共同必修課。
關於長大,裴拓認為自己從過去喜歡逃避,到現在越發能透過創作抒發、在舞台上表現自我;碩美則認為自己仍是個當初那個長不大的男孩,還不想這麼早被世界的期待框住;若欣雖然有時會想回到過去純真、沒有壓力的時候,但同時也明白成長是進步的必經之路。
儘管出道之後,時間總是不夠用、回家的機會寥寥無幾,但能夠繼續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耕耘、努力,就是件幸福的事。出道這件事,是肯定,但同時也是挑戰。就讀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的若欣分享道:「在創作的許多時候,會因為認定自己已進入業界,便會要求自己產出更高水準的作品。但有時並非自己的創作不夠好,而是自己定的標準太高。」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似乎都被規定只能越變越好,自然而然地,我們對自己也漸趨嚴苛,絲毫不容許一點偏差。然而,在「長大」的這門課中,沒有什麼是標準答案,也沒有什麼能夠定義真正的長大。
這三位年約二十的青年,用著屬於他們的語言,譜著屬於他們的旋律,唱出屬於他們世代的心聲。或許迷茫、或許青澀,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已走出自己的夢想道路。未來可以晚點再想,但現在就是要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義無反顧。
*專訪照片攝於城市草倉C-tea lof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