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脩閔
連江縣北竿鄉共有七個村,其中,塘岐村、后沃村僅以塘后道沙灘相間隔,在修築道路前,會隨著海水的漲退潮而露出或隱去兩側的沙灘,因此有「沙連島」之稱。而這樣的地理連結,也影響到不同年代下村落的交流、產業的發展以及社區營造的連結。
▍塘岐村、后沃村簡介
塘岐村位於壁山山腳下,由「隴裡」、「長岐」、「斜坪」及「芹角」等處合併,四個地點曾被海水阻隔,直到泥沙淤積後才自然連成一個村落,即為「塘岐村」。北竿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塘岐,混居了許多外村甚或外島的移民,共同成為集村社區。
由北竿白沙村算起,后沃村位在最東之後、北竿之末,將其稱作「後澳」,亦有「八使澳」之舊稱,源於「楊公八使廟」為村中的信仰中心,當國軍來到馬祖後,名稱才簡化為「后沃」。[1]后沃共可分成五大區塊,分別為前港、后港、大沃山、螺蚌山與村落區。當地居民提及后沃,常認為其是北竿地理特色的縮影,原因是因為北竿特色為「三多」:島嶼多、平地多、沙灘多,后沃擁有馬祖最大的沙灘(塘后道沙灘)、完整的小平原、獅嶼與三連嶼連接村子外圍,為北竿地理景觀的典型代表。
▍產業轉型與遷徙過程
「后沃村曾經是北竿最好的漁村」后沃村村長、同為后沃社區發展協會陳鈺麟理事長回憶道,1970年代為當時村子裡漁業發展最盛時期,漁船常常漁獲豐收,尤其當時黃魚豐收更是村子裡常見的盛況,漁船滿載的魚貨都往台灣基隆銷售;其村內建築風格,相比於離中國較近的芹壁村可以向中國進口較為方正的石材,后沃村大部分是就地取材的石頭、不工整的砌法,因此如果看到比較整齊的石材排列,可推測是較富裕的居民居住的。
後來,隨著工業發展與轉型、全球漁業資源緊縮,雖然漁業科技不斷進步,但產量愈來愈少,后沃村漸漸喪失其漁村特性。因此,距離區位逐漸發揮其作用,后沃村與塘岐村僅隔一道沙灘,有些微距離可各自發展,又有便利交通得以連結,許多后沃村居民選擇遷徙到商業活動較為興盛的塘岐村。事實上,此時塘岐村因軍人進駐,形成一個較大的聚落,蓋了國民住宅、觀光客也跟著進來,因此,遷徙到塘岐村的后沃村居民,也從發展與阿兵哥相關的生活商機,到以觀光業為主的產業方式。舉例而言,塘岐村的龍東閩和風味館,從製作較符合阿兵哥的口味(如焢肉飯等便當菜色)起家,到推動以旅客為主的馬祖特色小吃(如海鮮、紅槽肉等桌菜)。
據陳村長的觀察,1970年代為后沃村的全盛時期,當時全村有四、五百人左右。19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漁村社會慢慢轉型為輕工業社會,當時桃園的紡織工業盛行,許多居民也選擇遷徙到台灣本島。
正因為擁有這樣的遷徙脈絡,后沃村有其世代上的斷點,四十歲作為年齡上的分割線,正好為遷徙到台灣本島的第一代,多半由於情感的連結仍會定期回馬祖。如今,在這邊的年輕人多半擔任公教人員,人口結構以老年人居多,后沃村約剩五、六十人左右,許多居民多半已定居在台灣本島,元宵節時才會回來。隨著遷徙的第三、四代都
出生於台灣、長期居住在台灣,對於地方比較沒有情感認同的下一輩,便會在台灣本島落地生根,漸漸喪失與馬祖在地的聯繫,而通常是土生土長、對當地有情感者才會定期回來。
▍社區營造:凝聚村落、找尋回憶
對於繼續居住在后沃村的居民來說,因為聚落並不大,村落內部十分團結,加上信仰中心只有一個,村民間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在台灣鼓吹社區協會的成立時,后沃社區發展協會也在1992年,與其他協會相繼成立,村長通常也會擔任社區協會理事長。協會致力鼓勵就業、關懷老人、環境維護,與勞動部合作推動就業服務計畫並建設老人活動中心,每個村莊都會有一些空間讓長輩使用,並且號召居民一起參與公共事務等。
就陳村長的觀察,絕大部分的青年和其下一代在台灣落地生根,面對現今房屋倒塌,不太可能花費成本重新整修,因此希望能由政府端推動老屋活化計畫。對於村長而言,后沃村的特色有二,一來是閩東的建築與台灣既有的建築文化十分不同,與現今觀光發展較好的芹壁村相比,聚落較為平坦,有其特色;二來是楊公八使宮作為后沃村的信仰中心,有其不同於馬祖其他地方以白馬尊王作為信仰的文化背景,期望能以發展觀光的方式繼續深耕后沃村。
塘岐社區發展協會則是透過口述訪談,找回塘岐五零年代的故事,特別是在軍管時期物資缺乏、禁用攝影器材時,透過居民討論當時的樣貌、以手繪方式留下當時的歷史,建構當時的文化生活、商業特色與信仰,收錄22個社區故事,以馬祖話(福州話)口訪了許多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們,構築塘岐村的過往。
早期塘岐村住戶大多分散在「 隴裡」、「小塘岐」、「燕裡」等地,原先隴裡[2]非常興旺,在1940年代因水痘事件,村莊很多人遷徙到塘岐或台灣,隴裡因而沒落。且原本居住在燕裡[3]、小塘岐[4]的居民,也因火砲射擊導致房屋倒塌,遷徙到塘岐大同一村,又因為大同一村僅有22戶,抽籤分配下許多人再遷移到坂里的大同二村,以種菜為生的仍會回到燕裡或小塘岐。而戰爭日益平緩後,居民有些選擇搬回原本的居住地,有些則是搬離馬祖,被強徵建造大同一村的居民則組成自救會,要求軍方歸還土地,政府最後支付一間六十萬的賠償。[5]
透過塘岐社區發展協會的文史紀錄,得以從回憶的畫作中,重新望見那些過往的建築,如茅草電影院、大水溝、漁寮、早期學堂、北高福利社、鴉片館、米廠、鹽館、餅舖、製冰廠、中藥店、發電廠等, 讓社區故事得以傳唱。
▍祭祀:信仰中心的凝聚功能
楊公八使宮為后沃村不同於台灣本島特殊的信仰,自南宋開始即成為重要信仰中心,沿襲自福州,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中國福建也有多處廟宇祭祀。相傳楊八使的故鄉位於福建沿海的松皋鎮后洋村,在收服驅離惡龍的過程中,被捲入河谷底的楊八使不幸身亡,屍首漂流至北竿后沃村的後山澳口處。一位老漁民為擔心觸犯禁忌,將屍首帶回村中,在擲筊過後決定將其後厚葬於塘岐隴裡,後續楊公多次助村民擺脫劫難,因而為當地居民所愛戴,八使屍首漂流的澳口也以「八使隴」命名[6]。有關元宵節的習俗,坂里村之外最早開始發展的就是后沃村,會至塘岐村請靈(因葬於塘岐隴裡),並於正月十五晚上顯靈。
一開始后沃前輩們在建楊公八使宮時,由於買不起大杉木、也不知道如何運送至村子裡,正好遇到從中國滿載杉木之商船,經過后沃海面時受困,相傳楊公曾托夢船主請他捐贈大杉木,而此次的風浪使其答應捐贈並標注字樣,之後楊公廟又經歷多次祝融與整修,因而成為現在的模樣。另一有趣的事情為,自古龍在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的角色,然而,由於楊八使與龍的過節,廟裡並無任何與龍相關的圖騰字樣,而是以鳳凰、麒麟負責鎮守廟宇。
自后沃村遷徙到桃園居住的居民,也在桃園后沃村民公司一處增設臨時楊公八使宮廟宇行館,同時,每年元宵節常會回來祭拜,楊公廟成為了當地村民凝聚情感的地方,而馬祖的楊公八使宮廟宇委員會也時常與中國福州友宮廟宇有所聯繫,推動同源廟宇間的交流與輪流至各自區域祭祀的活動。祭祀圈同為生活圈,成為后沃村的信仰,許多后沃村居民遷到塘岐或北竿其他村落後,仍會回后沃祭祀楊公廟,串起塘岐村與后沃村的關聯,串起不同世代間的遷徙脈絡與回憶,更是如今團結村落、返鄉信念的重要標誌。
與后沃村陳鈺麟村長的合照 |
后沃村建築特色:閩東建築、就地取材 |
[2]早期以大戶人家居多,多前往中國泉州捕魚
[3]因窮困多以種植農作物為主,有兩口豐富水井灌溉農田,自山上種植樹木後,水井水源日漸乾涸,現已無人居住,僅剩老舊房屋
[4]地緣與燕裡相鄰,以前約有百餘位居民,蕭家奉祀的尚書公為社區的信仰中心
[5]楊綏生(2014),《尋訪50年代碧山下的塘岐》,連江縣北竿鄉塘岐社區發展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