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馬祖的文化再造與主體性——專訪刺鳥書店曹以雄先生

陳泓瑋、李秉純



書店老闆曹以雄先生
  坐落於牛角村附近,沿海的十二據點——刺鳥書店,是由軍事碉堡活化、轉型而成的人文書店。碉堡依偎著岩壁,從書店的大片玻璃窗向外望去,可以享受一望無際的海景,以及遠方依稀可見的幾座島嶼,再往店裡頭走,書店老闆曹以雄先生將過往的軍事坑道改裝成自己的私人書房,成功結合使得過往的戰地歷史遺跡,散發濃厚的人文氣息。
書店作為文化改造精神的載體
從種種面向看來,刺鳥都是間難以定義、個性鮮明的書店。地處南竿的最北端,隱身於蜿蜒山路小徑中,較為難以抵達;不如一般複合式獨立書店提供完整的餐食,只有簡單的飲品點心;藏書種類與陳列方式顯見老闆的偏好——經典舊書居多且各處疊放。曹以雄先生說,經營這間書店的目的之一,便是提供人們沉澱的空間,所以,或許不如當地圖書館館藏豐富、在地人消費頻率也不高,但承載了馬祖文化特色的刺鳥書店,仍堅定守在牛角村的一隅。
曹以雄先生曾經任職連江縣府的文化局長,當時,聚落保存、社區營造的概念還在剛剛萌芽的階段,他便已經在馬祖嘗試推動聚落保存等工程,希望能透過人文地景轉型,讓世人真正認識馬祖。卸任後,延續任內的理念與精神,他將廢棄的軍事碉堡重新打造成今日的刺鳥書店,持續推動當地的文化再造。他表達自己對聚落保存的理念,「我期待聚落活化是融入當地特色的,而不是移植外來的建築。碉堡跟環境中的岩壁、地景是融入的,長時間之後獨特性與美感就出來了。」而刺鳥書店確實也體現了這樣的精神——軍事碉堡與彩繪藝術裝置並存,讓據點遺跡減去肅殺、保留歷史感;三面環海,看出去便是幾十年來島嶼之子每日望眼所及之景;坑道內擺設了曹先生的畫作與藏書,是種「軍事與文化」、「戰爭與和平」的揉合。
曹先生認為:「聚落再運用,保存跟營造,是在廢棄的土壤埋下人文的種子。」戰地遺址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文化改造的運動或許無法立竿見影,但是曹先生從空間的改造做起,以最為具體的方式建立馬祖人對於在地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期望能逐步達成觀念的改變,讓文化的種子紮根在此。書店作為文化改造概念的載體、默默滋養當地,經過五十年、一百年的代代興替與素質累積,「未來這裡出去的人怎麼不可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藉由改造而保存、傳承,曹先生如此想像著。
立足刺鳥、建立馬祖主體性
「我提供大家一個閱讀、沈澱的空間,而不是表面膚淺的觀光,我希望能夠呈現馬祖的獨特性。」馬祖擁有不同於台灣的文化特色,舉例來說,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竟然有將近兩百五十個以上的碉堡,他說,保存在地的特殊性雖然「看似落伍,其實是一種時尚,因為你們沒辦法複製。」除此之外,馬祖不同於台灣的閩東文化,處在兩岸間的特殊位置而能吸收兩邊的文化特質,都是馬祖建構主體性的養分,「我們不會忘記自己腳下的東西。」因此,雖然離島往往被認為是台灣的邊陲,他告訴我們,「我要顛覆你們所稱為的離島、邊陲,從我馬祖意識的主體來講,台灣才是我的離島。」
小說《刺鳥》中描述著一種鳥在離巢後便會尋找著荊棘之樹,一旦找到便會往最長最尖的刺撞上,並在死前鳴啼最婉轉的樂音。曹先生如此命名書店,似乎也意味著他將堅持理念直到盡頭,直到他心目中的馬祖文化和認同得以完整建構;並相信這樣的堅持——文化改造與主體性意識——能產出最美好的結果。而書店會留下,長久扮演其中至關重要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